课题 我国的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等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我国的地震灾害,二是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教材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互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 2. 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与分布 难点: 1.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 2. 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3.通过读地质灾害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增强学生忧患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问题导入 学生讨论发言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驱动力并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 中。 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学会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学生了解 使同学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学案反馈 1、表扬优秀,指出闪光点和不足 2、总结疑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 生 以同学为镜,吸取经验和教 训 1、让学生有学习的荣誉感,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习的动力。 2、了解学生的困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部分: 1、提前培训好点评同学,要求课前组织本组同学统一答案,排疑解惑。 2、课堂上教师再次强调重点解答难点。 学生参照课本或查阅资料自主 学 习。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对知识有初步了解。 知识梳理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一)泥石流 1、类型: 2、分布: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以西:呈带状或片状 以东:呈零星分布 (二)滑坡 1、我国滑坡形成的原因 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等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等 2、我国滑坡的分布通过教师讲解,利用课堂时间加深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深了解。 展示点评安排 展示人员 点评人员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探究活动1: 读教材51页图2—17,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小组讨论后得出: 答: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的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资产密集,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东部严重。 探究活动2: 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答: 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便于集水集物)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探究活动3: 下列原因容易诱发滑坡,请你说出这是为什么? ①依山建房 ②长时间暴雨 ③岩石上部透水,下部不透水 答: ①增加了局部地区坡度,可能引起地基的松动等 ②既会增加岩体或土体的重量,又对岩体运动具有润滑作用。 ③会使上部岩体的重量增大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2、小组代表登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修改。这三道题目,一方面重在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学会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资料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科学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态度。 能力检测 外出旅游遇到泥石流将如何逃生? 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多发的原因及分布。学会地质灾害形成的分析方法,找出形成原因是防灾减灾的第一步。所以学习了本节课之后,希望同学们明确地质灾害形成因素的分析方法。带领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教学提纲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 频率高,强度大; 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3、我国地震的分布: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形成原因 2.主要分布地区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第43题)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友情提示:注意答题角度: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学生课后完 成进一步对知识进行巩固。 更多地理教案分享,尽在优学地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