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 第1周 | 周课时 | 共1课时 | 年级、科目 | 九年级地理 | 教师 | 王xx | 教学内容 |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 二次备课记录 | 教案设计与学法指导 | 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会考复习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逐一疏通主要知识点,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各种地图的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适应中考的考试要求。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倾听与尊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难点:1.地图的基本要素。2.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讲解本次中考复习的方法、设想,以及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提问: 讲解知识要点: 一、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 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2023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 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 特 点 | 经 线 | 纬 线 | 形状特征 |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 |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 长度特征 | 经线长度都相等 |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 | 指示方向 | 南北方向 | 东西方向 | ⑹特殊的经、纬线 |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西经) (东经) 愈向西愈大 愈向东愈大 33赤道 4.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 6、7、8三个月是夏季; 9、10、11三个月是秋季; 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 56789012333378901三、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 2⑵方向及判读: 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 铁路 国界 山峰 2.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2023.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 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 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 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 ●教学板书: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 3.地球的运动:自传和公转。 4.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概括知识要点。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