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 选择题(25×2分)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3.以上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 ) A.x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 、黑龙江、贵州、广西 4.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 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6.某快运公司推出“快件动态轨迹,看得见的快件旅程”服务项目,只需输入订单号,就可直观地看到快件的最新状态。这是某消费者利用网店的货物追踪查寻功能,得到表中的结果。实现该项服务所需要的技术是( ) A.RS B.GPS 、RS C.GPS 、GIS D.RS、GPS、GIS 鄱阳湖是东亚主要的候鸟越冬地,平均每年约有105种、34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鄱阳湖水位变化影响各类候鸟越冬取食和夜宿环境,从而影响候鸟数量。读2023、2023年鄱阳湖水位及越冬候鸟数量情况表,回答下列各题。 年份 丰水期水位 枯水期水位 候鸟总数 2023年 12.66米 7.47米 202303只 2023年 15.24米 8.26米 202379只 7.在获取越冬候鸟的觅食半径、夜宿环境等资料后,以此准确划定鄱阳湖保护区范围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GPS C.RS D.GPRS 8.鄱阳湖成为候鸟重要越冬栖息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物种多样性少 B.大气能见度较好 C.湖滩面积较大 D.水位季节变化小 图表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各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2023 2023 2023 9.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10.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C.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实施退耕还草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现代绿洲和古代绿洲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大致流向是由北向南 B.河流下游河段流量大于上游河段 C.河水的补给方式主要是雨水 D.甲地沙漠广布,乙为山地地形 12.该地区的古代绿洲现在成为废弃绿洲,其原因主要是( ) A. 古绿洲上游地区过度农垦 B.古绿洲上游地区过度放牧 C.在冲积扇过度开发地下水 D.固沙植物消耗大量河水 读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13.图中反映出( )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 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4.依据图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恢复天然植被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江西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为3.3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0.03%。结合江西省地图,完成下列小题。 15.造成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 ) ①山地、丘陵面积较广 ②全年降水丰沛 ③土质疏松,多黄土 ④不合理的开垦与砍伐活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水土流失给江西省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土壤盐碱化加重 B.湖泊淤积 C.河床抬升 D.水旱灾害加剧 图2中岛于202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2023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17.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8.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9.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20.下列有关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风电在提供电力以替代传统能源的同时,还减少了CO2等污染物的排放。下图示意我国风电成本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下列省级行政区风电成本最低的是( ) A. 赣 B. 湘 C. 豫 D. 鄂 22.西南地区风电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能较匮乏 B. 经济较落后 C. 市场需求少 D. 常规能源丰富 森林白天可以吸收CO2,放出O2,在 不受其他条件的影响下,林区的CO2浓度(PPM)具有如右图的明显日变化。读某高纬地区森林CO2浓度日变化图,完成以下问题。 23.当地CO2浓度最低时的地方时是( ) A. 日出前后 B. 12:00 C. 14:00 D. 日落前后 24. 该地的经度可能是( ) A.15°E B.75°E C.75°W D.150°W 25.该地沼泽广布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湖泊面积广大 B.地势低洼,海水大面积倒灌 C.有凌汛现象 D.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二、 综合题(50分) 26.下图是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比较A、B、C三地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2)分析D地湿地广布的自然原因。(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图甲为南美洲地图,图乙为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 材料二:下表是E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 % % % 2023 100 40 12 48 2023 100 33 26 41 2023 100 28 39 33 (1)甲图中D处的植被对全球环境产生的三种主要影响是: 、 、 。(6分) (2)乙图箭头代表空气的上升与下降,对比A处和C处的气压,较高的是 。B代表潜热释放,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降水类型属于 。(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E城市蒸发量和径流量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说明该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8分)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 下列要求。(18分)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4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6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高二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2分×25) 1-5 DBBBC 6-10 CACAC 11-15 DAABD 16-20 AACBD 21-25 DADBD 二 综合题 26.(14分) (1)A、B、C三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草地、耕地、林地。A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B地降水较多,为半湿润区,且(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土壤肥沃。C地为山地地形,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8分) (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表径流多;地下有永久冻土,阻止地表水下渗;夏季降水量大,河水易泛滥;冬季有凌汛现象。(答对三点即可6分) 27.(18分) (1)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大气 中的碳氧平衡或调节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6分) (2)A处;对流雨(4分) (3)原因:①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使蒸发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②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每点 2分共4分) 措施: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③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任答对2点得4分) 28.(18分)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2分) (河水水位季节变化 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 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2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2分)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2分)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2分)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