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总体形成地球表面的一个被覆层,称为植被。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也是生物圈中一个独立的圈层,植被在地球表面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中,是一个中心枢纽,也是一个稳定因素。地球上总的生物生产量中,植被占99%。 植被的类型和分布取决于气候的类型和格局。由于地球表面各地的环境条件差别很大,因而植被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植被类型有四种:木本植被型、草本植被型、荒漠植被型和悬浮植被型。每个类型又可进一步细分。 由于我国土地辽阔,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等),决定了我国植被分布的多样性。就全国来说,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变的,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和裸露荒漠。青藏高原上的植被,也不是像从前有些人所想象的“寒原一块”,其植被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异,大致是东部和南部高原边缘为森林地带,向西北依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植被只占16.55%,其中只有不到10%为天然林,草原占41.7%,退化草原却几乎占了一半。如此小面积的天然植被却在维系着13亿中国人的生态空间。天然植被一直在默默为我们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或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些作用包括保持水土和营养,防止水灾、旱灾、火灾、暴风雨、虫害、污染、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调节地区与全球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近年来,植被的丧失(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城镇化发展等),已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如2023年的洪水大泛滥,以及覆盖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北方的沙尘暴,都在警示我们保护植被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