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1.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巩固】 1.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填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风带要画出风向。 【学生回答】略。 2.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干湿状况 【学生回答】略。 提示: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以上升运动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空气上升运动易形成降水,所以低压控制下天气特点以阴雨为主。反之,高压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现象为晴朗干燥。 风带干湿状况的判断主要考虑两个方面:1.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2.从高纬吹向低纬还是从低纬吹向高纬。如果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吹向高纬,易形成云雨。 气压带风带名称 | 气压带风带性质 | 赤道低气压带 | 湿 | 信风带 | 干 |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干 | 西风带 | 湿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湿 | 极地东风带 | 干 | 极地高气压带 | 干 |
3.运用世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提示:7月,大陆上升温速度快,北半球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同时南亚地区还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7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之北移,受亚洲低压的吸引,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与当地的西南季风汇合,势力强大。因此亚洲南部盛形西南季风。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分四步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第三步:地球公转使其移;第四步:海陆分布使其断。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主要分为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主要影响和控制大陆的西岸和中部,季风环流则主要影响大陆的东部。一般而言,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式控制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如,在大陆西岸,受单一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特征终年差异不大。 【板书】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教师总结】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表述。 在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在南北纬40──60的地区,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上体现终年温和湿润的特征。 【转承】在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特征又是什么样的呢? 【板书】2.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在南北纬10─20的大陆西岸,受信风带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形成当地的湿季,而当太阳直射点南移,信风带控制该地,形成干燥少雨的干季。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一年中出现明显的干湿两季。 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思考】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纬度相当的地中海沿岸相比较,说出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同纬度大陆的东西两岸,由于受不同的大气环流系统影响,气候特征差异十分明显。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岸,临太平洋。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因此夏季高温多雨,而在冬季受冬季风的影响,带来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地中海沿岸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在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板书】3.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类型 在大陆东岸,根据纬度位置的差异,形成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三种季风气候类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以北半球为例,绘制出理想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 【读图思考】比较欧洲西部和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的大小。想一想,是什么因素使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较小且呈带状分布在沿岸?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因此,世界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范围不仅仅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板书】4.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补充资料:1.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 气候类型 | 分布规律 | 成因 | 气候特征 | 热带 | 热带雨林 | 南北纬10之间 | 全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 全年高温多雨 | 热带草原 |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 | 干湿季交替 | 热带季风 |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雨季集中 | 热带沙漠 |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 | 全年干旱少雨 | 亚热带 | 亚热带季风 | 南北纬2023大陆东岸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冬温夏热夏雨 | 地中海 | 南北纬2023大陆西岸 |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冬温雨夏干热 | 温带 | 温带季风 | 南北纬2023大陆东岸 |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 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 | 温带海洋 | 南北纬2023大陆西岸 |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 温和多雨 | 温带大陆 | 南北纬2023大陆内部 | 大陆气团控制 |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 亚热带 | 亚寒带大陆 | 北极圈附近 |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 冬寒长暖短 | 寒带 | 苔原带 |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 极地气团控制 | 全年严寒 | 冰原 |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 极地气团控制 | 全年酷寒 | 高山高原 | 高山高原气候 |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 气温随高度变化 | 气温随高而降 |
2.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第一步:根据最冷(热)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南、北)半球位置。 最冷月出现在1、2月(最热月出现在7、8月)则该地在北半球。 最冷月出现在7、8月(最热月出现在1、2月)则该地在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均温判断该地所处的热量带。(以温定带) 最冷月均温>15℃,属于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且>15℃,属于温带。 注:最热月均温<10℃,属于寒带。 第三步:根据年降水总量及季节变化判断降水类型。(以水定型) 年雨型──终年多雨,季节变化不大,如:热带雨林气候。 夏雨型──降水集中于夏季,如: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降水集中于冬季,如:地中海式气候 少雨型──终年少雨,如:热带沙漠气候 第四步:根据前面三步骤,综合分析,判断出气候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