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的热点知识点 与政、史的结合点 示例 沿海内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香港现代信息技术与市场化经营战略。 世界经济格局与“南北差异”、“南南合作”; 中国交通网络走向世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西部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和旅游业; 我国陇海——兰新工业地带与欧亚大陆桥及基础设施建设。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地理概况;中美两国的经济特征与农业、工业布局;欧洲地理概况与欧盟;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布局类型及地理位置。 1、 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外国侵华史及其影响(史)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史) 4、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 5、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趋势(政) 6、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政) 7、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政) 8、改革与开放、和平与发展已成为现代历史的潮流(史) 9、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政) 10、东西部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政) 11、中美两国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关系、国家利益与矛盾(政) 12、中国的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由来与演变(史) 13、近代帝国主义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强占租借地,形成香港、澳门问题。(史) 14、解放战争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形成中美的台湾问题。(史) 15、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与港、澳的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政)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探索 ——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调整。 17、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1、“临空型”工业布局和“硅谷”等工业中心的出现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 2、运用政治经济学“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分析农业的科技投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关系。 4、运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来分析港、澳的顺利回归与平稳过渡,分析港、澳的经济结构与大陆经济的互补关系。 5、分析中美两国的地理概况、社会制度、经济特征,工农业布局的异同点以及历史上的中美两国及其两国关系。 6、欧洲地理概况与北约的形成。 7、外国侵华史与沿海内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8、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南北对话”、“南南合作”问题。 9、从“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民族团结”“东西部协调发展”看西部经济开发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