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同学,每天学习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知识就需要不断地归纳总结,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总结了高二地理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一定要仔细阅读哦! 〖第一单元〗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 ☆知识要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②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 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迁入迁出持平:藏 ③80年代中期以后 规模大、频率高(自发性迁移) 方向:A农村到城市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 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 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 ②2023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第二单元〗第一节门槛人口与中心地 ☆知识要点: 1、中心地 聚落(城市或乡村)既为本地、又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就成为了中心地 中心地(及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和规模取决于它的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取决于职能种类的多少和服务范围的大小(是其各种职能服务范围的叠加) ※难点解析: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有的职能,而且还具备其他的职能 2、门槛人口 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最低人口数 ※难点解析:门槛人口、实际消费人口、店内服务人员 门槛人口:基本是一个定值,是一个衡量企业是否赢利的标准值,实际消费人口大于门槛人口则企业赢利;实际消费人口等于门槛人口则企业 恰好维持生存;实际消费人口小于门槛人口则企业亏损。但在一定情况下(科技水平发展,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也会发生变化(门槛人口数 减小) 实际消费人口:实际来企业消费的人口数(指顾客) 店内服务人员:指工作人员,反映企业的成本 ※难点解析: 低级商品:人们经常需要的、价格较低的商品,门槛人口少,为低级商品 高级商品:人们不需要经常添置的,价格较高的商品,门槛人口高,为高级商品 3、服务范围 商品和服务范围等级高的,消费频率小,对消费者的个体数量要求就大,服务范围也大 〖第二单元〗第二节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要点: 1、中心地理论的形成过程:分离圆——相切圆——正六边形 正六边形服务网格是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 ※难点解析:在实际情况中,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可能重迭,此时处于重迭区的人可能去任意一个中心地进行消费(书上P29图2.6) 2、正六边形服务网格 形成条件:在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上 ※难点解析:由于地形、人口密度、交通原因,“人口、资源和消费水平都均匀分布的平原”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正六边形服务网格在现实中 是不存在的,但是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这种中心地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主要内容: 1、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成正六边形,中心地正位于正中间 2、相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独立和排斥 3、不同级别的中心地彼此嵌套 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地理下册期末常考知识点,大家仔细品味了么,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