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地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23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3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平原 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23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 2023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20232023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