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月考练习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艘海轮从上海出发驶向美国旧金山。当海轮途经图1中P点时正值日出,图中EF线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A. 150N,2023E B.150S,2023W C.20236/N,00 D.20236/S,2023 2.下列现象发生时间与海轮途经P点的日期相近的是 A.江淮平原地区正播种冬小麦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C.北京一年中昼长最短 D.塔里木河一年中流量最大 图2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3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2甲处的洋流与图3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北京时间2023 年11 月3 日1 时36 分6 秒,天宫一号冶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冶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图4是神舟八号冶与 天宫一号冶首次对接空间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5 ~6 题。 5. 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 A. ①线 B. ②线 C. ③线 D. ④线 6. 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 通信联系的是 A. 云雾 B. 流星 C. 太阳活动 D. 太阳辐射 图5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8.2023年3月ll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 9级地震.福岛核电 站遭受破坏,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A.西南 B.东北 C.西北D.东南 图6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与北坡相比.南坡白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10.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2023年12月I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政变墨脱的生态环境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中国2023年上海世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7,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5月和7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 B.6月和10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 C.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 D.9月和10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 12.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图8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14.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202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图9是2023~ 2023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2023~2023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2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2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6. 202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 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7-18题。 17.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18.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3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图10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l9~20题。 19.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A.同属暖流 B.同属寒流 C.增温增湿 D.降温减湿 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2所示。读图回答23~ 24题。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图14是202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5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25~ 26题。 25.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及其成因的描述,可信的有 A.甲地阴雨,受冷锋影响 B.乙地降雨,受暖锋影响 C.丙地晴朗,受反气旋影响 D.丁地强风,受上升气流影响 26.图15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①一甲 B.①一丙 C.②一乙 D.②一丁 二、综合题:共计60分。 27.图16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 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7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18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 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 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 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 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23 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 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8 分) 调水工程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单位调水量耗能 大小 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3分) (3)要换届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4分) 29.图19分别是南美洲和南亚最大国家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l)甲国的A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试从地形、气候、大气环流等方面分析其主要的形成原因 (4分) (2)乙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有利于该粮食作物生长的水热条件是 ,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为减轻上述灾害的损失,目前人们采取的非工程措施 。(6分) (3)图示阴影为两国主要工业区,试分析其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 。(5分) 30、《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的农业战略格局。图20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主产区分布示意图,图21为新疆绿洲农业分布示意图。(15分) 图19 图20 (1) 比较长江流域和东北平原农产品主产区的差异,完成下表。(8分) 项目 主产区 长江流域 东北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经济作物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2) 新疆绿洲农业是甘肃新疆农产品主产区中的特色农业。据图21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4分) (3) 分析新疆过度扩大耕作面积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