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 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2)区位条件: 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业: (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5、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2023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1)原料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3)市场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4)劳动力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5)技术指向型: 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主要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1)概况: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广阔的市场。 (3)鲁尔区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环境污染严重。 (4)鲁尔区整治措施: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③拓展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新兴工业区意大利工业小区 (1)生产特点:①以中小型企业、轻工业为主。②生产过程分散。③资本集中程度低。④分散在农村或小城镇。 (2)生产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模式,形成了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3、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区) (1)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水平高。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硅谷区位条件:①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交通便利。⑤军事订货(美国特有)。 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爱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但造价高,占地广,耗费金属材料多。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2、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对自然条件适应范围广,周转快,装卸方便,但运量小,成本较高,运费较贵。适宜小量、近距离运输。 3、水运(包括河运和海运):运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宜大量、远距离运输。 4、航空运输:速度最快,但投资大,运量小,运费最高。适宜运输急需,贵重且运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运输:损耗小,连续性好,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宜气态和液态运输。 八、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②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区;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铁路建设:①区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先进科技是保障。②意义:促进工业生产;加速区域开发;加强工农业城乡联系;促进文化科技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政治统一、国家安全,巩固边防等。 6、公路的选线原则: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北方以陆路交通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大型超市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