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 人口与环境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2023~2023年活跃时期;2023~2023年低潮时期;2023~2023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超过其再生能力、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破坏 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开发加速其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一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弱,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一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一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待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l)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萌芽 改革开放的成就: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1%的人口 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23年3月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三)人种、民族、语言 1.人种及其分布 白种人: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薄嘴唇、卷头发。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西亚、北非及印度,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黄种人:黄皮肤、黑眼睛、直头发、体毛中等。东亚、东南亚,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爱斯基摩人) 黑种人:黑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厚嘴唇,卷头发。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国 2.中国民族 构成:汉族占92% 少数民族:55个,占8%,超过400万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土家。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世界语言 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其中汉语使用最多,主要在中国、东南亚。英语使用最广(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