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2023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③要避开低湿地点;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