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以下是优学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专题练习,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基础过关】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答案 B 解析 该示意图没有表示出区域的形状,边界也是相对的,同时也没有划分下一级区域。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答案 C 解析 该图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对应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把中国划分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四个区域。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和黄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秦岭 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4.关于各区域某些特征描写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 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 C.绿色中国四季常青 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 5.各区 域与其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 C.绿色中国 地形起伏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 答案 3.C 4.A 5.B 解析 材料中划分的中国区域主要是从其不同的自然景观上区分的:银色中国应该是指因地势隆起、高度大、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地区;金色中国应是指因距海远、降水少而形成的大漠景观;黄色中国应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而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形态;绿色中国应指我国的南方地区,因纬度较低,植被四季常青,一片绿色。 【能力提升】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 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7.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C 解析 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具有过渡性。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回答下题。 8.下面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重工业较少 B.松嫩平原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 C.长江三角洲工业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 D.松嫩平原 农产品丰富,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并利用周围地区的煤、铁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虽然矿产资源贫乏,但轻、重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由环境保护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京发布,全国被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据 此回答9~10题。 9.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w 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 10.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答案 9.A 10.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划分的相关知识。第9题,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区域差异,进而因地制宜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第10题,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差异较为明显,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区位特征,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各个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11~13题 。 11.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A.地形崎岖 B .光照较少 C.降水不足 D.积温过高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甲位于四川盆地 ,因 为盆地地形,所以多云雾,光照不足。 12.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 地的发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缓解该问题的是() A.南水北调 B.西气东输 C.西电东送 D.北煤南运 答案 A 解析 乙图所在地区属于我国沪宁杭工业基地,该区因常规能源缺乏而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选项中南水北调不 能缓解该问题。 13.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答案 A 解析 甲地区的封闭盆地地形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常形成酸雨,是我国的重酸雨区;乙地多出现台风活动;丙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光照强,但大气逆辐射也弱,热量不足 ;长城以北降水少,荒漠化严重。 14.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________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__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___为主,f地以____________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____________为主,c地以__________为主; d地以____________为主,g地以__________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 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专题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