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5.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6.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谈话教学模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主要问题设计 [导入新课] 由学生写出自己的户口所在地,即行政区域,从而引出不同的区域。 [讲授新课]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 阅读P2 5-1图,分析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区域类型。 2、举例:曾经学过的区域类型。 3、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4、完成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自学、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间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O℃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进行,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板书设计 练习:《填充图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