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对于了解自然,保护地球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主要环节以海陆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搜集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2、 学习新课(板书) 一、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循环 过程 海上内循环 过程 陆地内循环 过程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问题思考:再一次看导课部分的资料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二、水循环的意义 “ 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新概念是就全球而言水量不变,并不意味着局部水量也是不变的。 水循环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3、课堂总结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4、课堂作业 1)、随堂的问题思考部分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种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C、内陆湖水蒸发 B、未登录的台风形成降雨 D、洪水如海 小结: 1、 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思路清晰,内容翔实,举一反三力求使学生听懂并掌握知识,学会应用。 2、 教学策略: A、 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强化生活体验。 B、 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学习,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的能力。 优学地理网有全面的地理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