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传统聚落文化的保护 【课前准备】 1.预习准备: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选题(世界不同地区的民居),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图片、查阅资料等),探究该地区的民居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2.教师准备:制作计算机课件,相关聚落图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阶段 1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问:展示聚落图片问:“同学们,看图片中展示的是什么?” “越来越多的居所聚集起来,并建有各种公共设施,人们在这里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的居住地—— 聚落 创设情境、进入主题: 来看两组组聚落图片(用计算机展示不同聚落景观图片) 问:“这两组图片中表现的聚落有什么不同?请说出二者的差异。” (视频链接:乡村与城市) 评价: ┉┉┉ 问:“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的那组乡村聚 落都一样吗?”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提供的活动 2 ——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的景观特征。图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请分别说明理由。 1 、欣赏聚落图片,说出每一张图片的内容。 回答:“城市”“房屋” 回答:“建筑群、有道路、有桥梁、有公园 ┉┉” 2 、看图片、思考、回答: 回答:“一个是城市聚落,一个是乡村聚落。” 讨论对比:“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在景观上的差异。 回答:“不一样。” 小组讨论:“活动 2 ”内容。 回答: A 图是非洲的(因为非洲经济比较落后 …… ,所以那里的房子低矮简陋。) B 图是欧洲的(因为欧洲经济发达,人口少 …… ) C 图是亚洲的(因为亚洲人口多,房子密集 …… ) 承转 阶段 2 :分析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导入环境与聚落之间的关系。
利用“北京城的起源”和“死城——锡尔弗普卢姆”的资料,分析环境对聚落位置的影响。 看图片资料思考 读图和资料讨论分析 根据前面的讨论分析总结出聚落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论: 1 、地形平坦 2 、土壤肥沃 3 、水源充足 4 、资源丰富 5 、交通便利 6 、气候适宜 分组活动: 讨论分析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 当今世界聚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引导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人口分布的知识分析推测,并用世界城市分布图验证。 分组活动: 分析推测 读图描述 利用不同地区房屋建筑景观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对建筑外貌、材料等方面的影响。 看图片、资料讨论分析 小结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1 、环境影响聚落(位置、分布、建筑风格等) 2 、聚落(建筑)反映环境特征 3 、聚落适应环境 思考总结 阶段 3 :传统聚落的保护 激发情感: 问:“说到民居,同学们知不知道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是什么?” “四合院是北京极富特色的居民建筑,但是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访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拿出学生制作的四合院纸模型:“这是某某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北京的四合院,就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承转:“四合院是北京的传统民居,但是在北京大多数四合院由于历史久远都很破旧,并且大都改变了原有的格局特点。随着北京城市化水平的深化,北京已然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看了以上小品 ,谈谈你们的观点。” 小结: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因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应加以保护。它们已然成为了人类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一组世界文化遗产。 (视频连接)平遥古城、丽江古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等 古典音乐伴奏,老师加以旁白, 文化遗产的魅力是无穷的,课后,希望同学们能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条件的,可以亲临感受她们的魅力。 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回答: “知道,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模型介绍:自制的四合院结构模型 介绍北京的四合院。 学生观察图片“四合院” 角色扮演:北京房地产开发商、四合院的老住户、外国游客、北京城建局领导、文物局领导。 阐述观点:“百年四合院,是拆还是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