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格局 2. 记住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以及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3. 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全球的海陆分布。 【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 (3) 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课前准备】 地球仪、塑料地球仪、世界地图、白纸等。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海陆面积比例 教师组织实验,总结 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引发关于水球和地球的争论 小组讨论
陆地的分布 教师指图讲解大陆、岛、群岛、半岛、大洲的概念 找图落实 七大洲的分布 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 指图落实大洲位置 把七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 四大洋的分布 提问学生在图上找答案 指图落实大洋位置 把七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如图中 巩固大洲大洋分布 组织小组活动,在地图上找答案 地图大发现 如何才能把大洲和大洋的位置记住,自己的方法 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
七大洲的轮廓 用最简多边行表示
讲解拼图游戏的方法 拼图游戏,灵活记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复习引入)前面借助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活动)一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另一学生闭目,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睁开眼睛看自己右手食指触及地球仪表面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海洋上,分别在黑板上陆地或海洋的下面划“正”字的一笔。重复此实验10次以上,分别加和所指到陆地和海洋的次数。 教师引导:大家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预答: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海洋占70%,陆地占30%。 教师过渡:我们从地球仪上观察到海洋的比例高于陆地的比例,我们再从地图上观察一下。 教师引导读图:首先从南北半球地图上看,估计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再从东西半球地图上看,估计东西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还有一种半球的划分,最后从陆半球和水半球的地图上看,估计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地与海洋所占的比例,谁的比例大? 教师总结:
半球的划分 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 北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南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东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西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陆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水半球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是否可以说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呢?我们在从地球卫星照片上看看。 教师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上看到,海洋面积明显大于陆地面积。 教师过渡:眼见不是很确定,我们再听听世界上第一位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是如何描绘他所看到的地球。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 教师小结:人们经过对各方面测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陆地表面积+海洋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29% +71% =100%(视频链接:海洋和陆地)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认识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这个结论,从观察地球仪到观察各种地图,再到看卫星照片和统计数据,经过20分钟的时间,但整个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却是怎样的?。请大家读一下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 教师引导: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里程是十分漫长和艰辛的。好不容易才认清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的面貌,要不要把“地球”该改名叫“水球”呢?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总结:无论地球还是水球,我们的家只有一个。 【 板书设计 】 1. 地球的表面油海陆共同构成 2. 陆地表面积 + 海洋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 29% +71%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