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 1、主要山脉的分布: 走向:山脉脉络延伸方向。 东西走向: ① 北: 天山——阴山 ② 中: 昆仑山——秦岭 ③ 南: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① 东: 台湾山脉【主峰玉山(2023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② 中: 长白山——武夷山 ③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大别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海拔>2023米,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2023.43米) 冈底斯山 唐古拉山 巴颜喀拉山 2、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特点: ① 世界最高、我国最大(占全国1/4); ② 多大山脉,相对高度较小;(“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③ 多雪山、冰川、大河源头、多湖泊(为高原湖区)。 探究:高原形成原因。 b.内蒙古高原:甘新边界,祁连山麓-大兴安岭,南到长城。 特点: ①第二大高原; ②地面坦荡,是重要牧场(“天苍苍、野茫茫”); ③经度地带性显著: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中部多草原。 c.黄土高原:长城-秦岭,祁连山东端-太行山。 特点: ①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区; ② ②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高原黄土和水土流失成因】黄土是地质时期强劲的偏北风从北方干旱地区吹来的(风力沉积作用)。黄土层土质疏松,地面植被覆盖率低,夏季多暴雨,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其生态环境脆弱,水旱灾害频繁,农业落后,贫困。但矿产丰富,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和干燥性的特点,开凿窑洞。窑洞冬暖夏凉。 d.云贵高原: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特点: ① 地面崎岖,起伏较大(“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② 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形发育(路南石林); ③ ③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④ ④有许多“坝子”(山间小盆地)。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云贵高原因为石灰岩分布广泛,本地气候湿热,长期受流水的溶蚀,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奇异的喀斯特地形(云南的路南石林、广西桂林山水)。但其地面崎岖,土壤瘠簿,不利于农耕。只有“坝子”,比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业区。地面有漏斗,地下多溶洞、地下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易渗漏,并给修建水库,工程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 3、四大盆地: a.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 特点: ①中国最大内陆盆地; ②有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多绿洲,是新疆主要的农牧业区,天山、昆仑山麓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绿色通道。现在发现储量较大的内陆油气田。 b.准噶尔盆地:北疆,阿尔泰山-天山。 特点: ①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 ②沙漠广布,风蚀作用明显。 c.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特点: ①地势最高盆地,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 ②气候干燥,东部多沼泽、盐湖。 ③矿藏丰富(“聚宝盆”)。 d.四川盆地:四川省东部,青藏高原-大巴山、秦岭-巫山-云贵高原。 特点: ①中国最大外流盆地,周围山岭、高原环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②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有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积扇平原),有肥沃紫色土,灌溉便利(都江堰),物产富饶。(“紫色盆地”、“天府之国”)。 4、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 特点: ① 我国最大; ②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中部稍高; ③ 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燕山-淮河,太行山-渤海、黄海之间。 特点: ① 我国第二大平原; ②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典型冲积平原,黄河是其形成的主力军。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到海滨。 特点: ① 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呈狭长型; ② 地势低平,断续相连,由江汉、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三角洲组成; ③ 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典型的水乡和"鱼米之乡"。 5、主要丘陵: 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海拔在200~500米,多开辟成梯田、果林,或栽培经济林木。有泰山、黄山、庐山、桂林山水等风景名胜。 辽东、山东 东南丘陵。 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等温线密集) 1月0℃等温线:通过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线。冬季最低温在漠河。 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太阳光热少。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北普遍高温。(等温线稀疏) 成因: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则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降水地区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800mm通过秦岭一淮河一线,400mm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降水最多地:台湾火烧寮(雨极);最小地:吐鲁番的托克逊。(注: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成因:因为中国的降水主要由夏季风带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小,降水越来越少。 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⑴中国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北春旱);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7月中旬一华北、东北进入雨季;9月—雨带南撤至长江以南;10月—雨季结束。 ⑵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a.使中国降水空间分布不均。 b.使中国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5月-9月),东北华北7、8月。冬春季雨水少些。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相反。成因:锋面雨带的进退规律决定。 年际变化大:即降水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大。年际变化各地大小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 成因: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所造成。夏季风强: 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季风区的划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东南季风:影响东部地区。西南季风:影响西南等地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大阴贺巴冈)。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域最为辽阔。 (∵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在季风区: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暖热多雨;冬季劲吹来自亚洲大陆的偏北风,寒冷干燥。 由于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深入亚洲内陆,∴气候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表现为:与世界同纬度比我国冬季最冷,夏季除沙漠外我国最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 (2)雨热同期: 评价: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得当,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同纬其他区高得多。长江以南“鱼米之乡” 受惠于季风气候。 (3)气候复杂多样: 表现在: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加上地形的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多样的气候类型有: 东半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因为外流河的补给水源是雨水,所以其水位变化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风盛行时,随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入枯水期。南方河流汛期长,北方河短,汛期由南向北逐渐变短。北方河流冬季结冰,越向北冰期越长。 Ⅱ.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西北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冰雪融水最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水增多;夏季过后,河水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内流河多属季节性河流。有显著日变化。 Ⅲ河流的地区差异:在地图中找到下列河流,并认识它们的水文特征。秦岭——淮河一线划南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