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a)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性质和职权(c) ①性质:全国人大是 ②地位:在国家机构中居于 地位③职权 : , , , (3)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b):其他国家机关由它 对它 受它 。 (4)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的职权(b) (5)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b) ①人民代表的权利:除 各项议案、 各项决定外,还有 权和 。 ②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例1]近年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律,大约有90%是由全国人大委员会制定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 ) A、是另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国家立法机关 B、具有与全国人大平等的法律地位 C、在法律地位上低于全国人大 D、在法律地位上高于全国人大 [例2]下列对全国人大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的所有法律法规都由全国人大制定 C.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D.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全国人大 [例3](2023全国卷Ⅰ34)W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民公开征集未来5年立法项目与建议草案,10天内共收到市民意见2023件次,其中立法建议221件,60%以上的市民建议被采纳。这表明 ①W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有必要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③地方人大常委会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权力 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政体与国体的关系:(c) 我国 国体决定 的 的政体。 (2)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具体体现(b): ①含义 基础上的集中和 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表现为哪三对关系: A 和 ;B 和 ; C 和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b)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是由我国 决定的。 ②优越性:以 为宗旨,真正保证了 , 充分体现了 ,显示了中国 鲜明的特点。③实践证明: 练一练: 1.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表明(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当前,有的基层人大代表思想上有顾虑,不敢行使职权,开会发言只说好话,不提意见,或者人云亦云,缺乏独特见解。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人大代表开展教育培训,促使人大代表( ) ①努力为人民服务 ②对人民负责 ③争取本地区利益 ④大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听取了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院报告。这表明( )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全国人大的下设机构 ③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 ④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某地政府滥建豪华办公楼,个别地方政府官员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出国,某些地方交警滥罚、工商乱收费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 ) A.人大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职能 B.开放政府红头文件的查询 C.各级政府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报告工作 D.地方各级人大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2023年8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据此回答56题。 5.上述材料体现了全国人大的( ) A.最高立法权 B.最高任免权 C.最高监督权 D.最高决定权 6.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系是( ) A.平等协商的关系 B.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C.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关系 D.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 7.(2023四川卷33)在我国东海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大超出当地人口。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参与务工所在地地方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对此,有人大代表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 ①在权力机关中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②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③这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和要求集中到权力机关中来 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法定的政治权利B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起草到通过,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基层劳动者的声音得到了反映。该法制定过程表明 ( ) A.政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 C.我国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D.公民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9.某县坚持开展人大代表述职活动,通过人大代表的述职,人民群众对人大代表的监督由评议转变为对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当地百姓形象地把这种做法称为人大代表的赶考。该县人大代表的赶考 ( ) ①表明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有利于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行使国家权力 ③体现了公民具有对人大代表进行社会评议的义务 ④是公民对人大代表行使监督和质询权的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层代表大幅增加,其中农民工的当选成为了媒体聚焦。人大代表不管来自哪个地区,也不管来自何种行业,都 ( ) ①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②可以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二、 我国的政党制度 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领导地位的确立(a) ①性质:中国 的先锋队, 的先锋队。 ②党的宗旨: (这也是 的宗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d) 原因: ①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 。 ②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 。 ③党的领导,才能 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党的执政方式(c) 1、 保证 保证 体现 体现 (1) 科学执政的含义: (2)民主执政的含义: (3)依法执政的含义: (4)如何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 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 职能,经过 ,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 的重要体现。 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a)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b) (3)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b) 关键是 ,(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核心是 ,( 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本质是 、 。( 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 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我国政党制中的地位和关系(a) (2)我国政党制度及其基本内容(c)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制度,是 制度。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各民主党派是 ,二者是 。 判断: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② 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④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⑤多党合作的机构: 人民政协的性质是: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 (3)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c): ○1 ○2 ○3 (4)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d) 1、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原因是: A我国的国家性质: B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C在我国主张多党的实质与后果是: 判断:民主党派在我国是在野党与反对党。( ) 人民政协或者人民代表大会相当于西方国家的议会。( )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是联合执政。( )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之间在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练一练: 1.2023年5月12 日,我国四川部分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各级党员干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冲锋陷阵、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带领灾区群众夜以继日地投入抗灾自救。这一事实反映了( ) A.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B.无产阶级政党能够长期执政 C.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 D.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2023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为这次党章的修改注入了新意。这表明( ) A.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B.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 C.科学发展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 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3年lO月1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十七大代表的产生扩大了差额选举比例,代表候选人一般多于应选名额15%,扩大差额选举比例说明( ) A.党坚持依法执政,认真贯彻执行《选举法》 B.党坚持民主执政 C.党通过党内民主代替人民民主 D.党坚持科学执政 4.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组部要求,在党代表选举工作中,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要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是因为( ) ①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 ②国家机构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④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通过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对这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④人民群众是党领导下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政协是舞台,委员是演员,委员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协职能发挥的水平。作为政协委员绝不能挂名不议政,更不能要荣誉不要责任。据此回答6~7题。 6.政协是舞台,强调的是( ) A.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B.人民政协是重要的国家机关 C.人民政协是联系广泛的权力机关D.人民政协是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 7.委员是演员,强调的是( ) A.政协委员具有人民代表的同等权力 B.政协委员是政协职能的履行着 C.政协委员是各民主党派的代表 D.政协委员是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 8.十七大报告出现了很多新提法、新表述。如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翻两番从总量到人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等。这些新提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坚持依法执政 B.坚持科学执政 C.坚持民主执政 D.坚持扩大党内民主 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2)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b)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b): ▲ 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重要性 ▲ 共同繁荣(根本原则):这是由 决定的,是 的必然要求。 ▲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三者的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 的领导下,,各少数民族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自治机关是是自治地方的 。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c):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 必然选择,是由 决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 ② ③ ④ 【练一练】 1、(07广东卷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A.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居住 C.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聚居 2、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确的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下列对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依法行使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正确表述是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a) (2)我国的宗教政策(c) 1、 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把握以下三点: (1) 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主要是掌握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主要明确合法活动和非法活动的界限。 (3)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明确: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 明确:这一原则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体现。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弄清两点,第一,要注意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07全国卷Ⅱ3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能够使正常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 ②能够真正实现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③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④有利于使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3四川卷35)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