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政治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优学政治网编辑了2023八年级上册政治练习题附答案,欢迎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小题,25分) 1.5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的是( ) A.日耳曼人 B.希腊人 C.埃及人 D.古巴比伦人 2.在中世纪的西欧,形成封建主之间的封主与封臣关系的纽带是( ) A.土地 B.基督教会 C.权力 D.农奴 3.下列事件中,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的是( ) A.丕平献土 B.查理帝国诞生 C.查理曼帝国分裂 D.城市的兴起 4.下列对西欧封建庄园的农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庄园的大部分土地租给农奴耕种 B.农奴要向领主缴纳租税,并为其服劳役 C.农奴终年劳累,常用怠工和逃亡等方法发泄不满 D.农奴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做一切事情 5.11世纪起,欧洲的城市不断涌现。下列关于西欧城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B.巴黎和伦敦是新兴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C.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出现 D.西欧城市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领主与劳动者自身消费 6.12世纪时,下列哪一城市的规模是伦敦的五倍,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 ) A.威尼斯 B.热那亚 C.佛罗伦萨 D.巴黎 7.西欧城市兴起后,在新兴城市中以手工业享誉欧洲的是( ) A.巴黎 B.伦敦 C.威尼斯 D.佛罗伦萨 8.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采邑分封制、丕平献土、城市自治。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 A.上古亚非文明 B.上古欧洲文明 C.亚洲封建国家 D.欧洲封建国家 9.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在那里他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一年也因此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这一年是( ) A.610年 B.622年 C.630年 D.843年 10.世界三大宗教按照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1.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了很久,然而其民族仍然存在至今。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 ) A.血统 B.语言 C.宗教 D.风俗习惯 12.下列对阿拉伯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②帝国初期的100年间,国势强盛,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十分发达 ③其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也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④12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麦加大清真寺位于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 B.其主体建筑风格多为耸立的尖顶 C.殿堂内部装饰华丽精巧,图案多为植物纹样和《古兰经》经文美术字 D.寺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之地 14.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佛教 C.道教 D.基督教 15.下列关于世界三大宗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佛教的创始人是耶稣 B.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 C.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 D.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6.下列对《一千零一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又名《天方夜谭》 B.它由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汇集整理而成,内容包括神话传说、王宫轶事等 C.它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的画面 D.它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反映了古希腊的早期历史 17.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传入欧洲的是( )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希腊人 18.下列属于古代西亚地区文明成果的有( ) ①种姓制度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伊斯兰教 ④《天方夜谭》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19.8世纪时,巴格达曾是一个大帝国的首都,这个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查理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20.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是在( ) A.公元前1世纪前后 B.1世纪前后 C.5世纪 D.7世纪中期 21.下列关于古代日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B.5世纪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统一了日本本土 C.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改称天皇 D.大化改新开始于6世纪中期 2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 A.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B.土地收归国有 C.国家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D.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赋税 23.大化改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有( ) ①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②土地收归国有 ③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4.下列关于日本武士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武士是随着庄园的建立而出现的 ②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蓄养武士 ③武士出现后,力量不断壮大,地位越来越高 ④武士在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5.下列措施中,作为日本治国基础的是( ) A.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B.土地收归国有 C.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D.参照中国律令制度,编订律令法典 二、非选择题(26题7分,27题4分,28题8分,29题6分,共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古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 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1分) (2)材料一中,位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哪一阶级?材料一所体现的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2分) (3)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教皇还通过什么方式占有大量土地?(2分)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教会和国王的关系怎样?教皇和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怎样?(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他们来自农民。他们或者是大家庭中没有继承到土地的次子们,或者是被战争或饥荒从土地上赶出来,去寻找新的生存机会的人,或者是充满冒险精神、喜欢新生活的人。 材料三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一中所说的人类意识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二中所说的一个新阶层是指哪些人?(1分) (4)材料三中所提到的自由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1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穆罕默德在传教中提出凡加入伊斯兰教皆为兄弟的口号,并建立麦地那宪章,宣称:一致对外。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那样对待伊斯兰教?(3分) (2)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3)麦加、麦地那和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著名城市,请分别说出这三个地点的地位或发生过的重大事件。(3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有三个信奉宗教的人分别说了如下三段话: 甲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恶事最易做,善事最难行。阿弥陀佛。 乙说:我今生今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麦加圣地朝拜。 丙说:上帝啊!我是你忠实的奴仆。 请回答:甲、乙、丙三人分别信奉什么宗教?这些宗教的创始人分别是谁?(6分) 思想品德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来。每小题1分,共20分) 1 、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内涵是( ) A. 人在理智状态下,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忠实地履行承诺。 B .君子话一出口,四匹马也追不上。 C.君子说话算话,小人则说话不算话。 D.人一旦许下诺言,有时不履行承诺也是可以理解的。 2、《论语》中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可不可以立身处世。 B.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 C.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D.做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以后还讲不讲信用。 3、宋濂小时侯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没有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借给他。宋濂常说:不管人家等不等书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人的尊重。这件事告诉我们( ) A.只需要大事上讲诚信,不要拘泥于小节。 B.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要把做事与做人有机统一起来。 C.在小事上讲究诚信,大事上有时也可以不讲诚信。 D.偶尔不讲诚信关系不大,特别是在小事上没有尽到责任无关 紧要。 4、在某中学八年级一班开展了一次诚信问题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有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正确的是( ) A.诚信不能靠道德说教,必须依靠法制来约束和制裁不诚信的行为。 B.建设诚信社会,只有用法律手段来约束和制裁不诚信的行为才能实现。 C.诚信不能单纯依靠法制,因为法律不能惩治一切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 D.建设诚信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靠法律,又要靠道德。 5、观看漫画《老师的嘱托》,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学生,正确的做法是( ) A.上级领导来检查时,严格按照老师的话去做,这是诚实的表现。 B.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必须如实回答问题,不歪曲事实,不无中生有。 C.上级领导来检查时,有的问题可以实话实说,有的问题可以弄虚作假。 D.上级领导 来检查时,只讲成绩,不讲缺点;看老师脸色行事。 6、上海某食品厂用过期的馅料做月饼坑害消费者的黑幕被新闻媒体曝光,广大消费者从此不再购买该厂的食品。不久,该厂即宣告破产,这件事说明( ) A.不讲诚信,就会被媒体曝光。 B.不讲诚信,可以骗人而发财。 C.不讲诚信,可欺人 一时,有时甚至是一世。 D.不讲诚信,既害人又害己。 7、看漫画中两人的行为,我们可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 A.经营者的行为,其结果是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 B.经营者的行为,是一种童叟无欺的行为。 C.经营者的行为,违背了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的原则。 D.经营者的行为,,是一种粗心大意的行为。 8、下列成语中体现诚实守信的是( ) A.一言九鼎 B.出尔反尔 C.众志成城 D.心口开河 9、小明的爷爷因病住院后,经医生诊断为胃癌晚期。为了不使爷爷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小明告诉爷爷 患的是慢性胃炎,对小明的这一做法正确的理解是( ) A.小明对爷爷说谎话,是对人不诚实的表现。 B.诚实与说谎是不相容的,他不应该欺骗爷爷,应对爷爷说实话。 C.我们的生活是复杂的,在我们身边总会见到象小明一样不诚实的人。 D.小明是出于安慰、鼓励、帮助爷爷为目的,是与人为善的行为。他的话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10、一诺千金是人们对诚信追求的生动写照,这启示我们( ) ①对别人许下的诺言就要争取兑现。②对别人不要许下任何诺言。③别人对自己的要求,都可以答应下来。④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轻易许诺别人。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1.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皇帝和鞋匠的灵魂都是用同样的模型铸造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 A皇帝和鞋匠虽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B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C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但灵魂都来自一个地方 D上天用同一模型铸造了皇帝和鞋匠。 12、每个人由于个体的因素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采取的态度是( ) ①增强平等意识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互相抨击对方的缺点 ④对个别人歧视,嘲笑他人[来源:学科网] ⑤互相取长补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13、下列表现能体现人生平等的是( ) ① 财大气粗 ② 大权在握,鄙视他人 ③ 惟我独尊 ④ 谦逊待人[来源:学,科,网] A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④ D ①②④ 14、有一篇题为《小孩把保姆当下人》的文章反映:有些城市的小孩把家里的保姆、钟点工当下人看待,动辄恶声恶气,趾高气扬,让人感到难堪,说明这些小孩( ) A没有平等待人,没有尊重保姆、钟点工的人格 B有是非观念,显示出个人素质较高 C等级观点比较强,能够做到主次分明 D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其行为值得肯定 15、观 看漫画,请思考这副漫画说明了( ) A农村孩子的读书正处于黑夜,城市孩 子的上学正处于白天。 B农村学生善于在黑夜读书,城市的学生善于在白天读书。 C农村学生在黑夜也想读书,但城市的 学生在白天也不能很好地读书。 D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从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一不平等的现象。 16、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 我是班长,你就要听我的。 ② 我学习差一点,但我音乐很好。 ③ 我虽然长相差一些,但我很热爱班集体。 ④ 我学习成绩不好,应该被人瞧不起。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17、一次,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忙于接见王公,把她丈夫冷落在一边,丈夫很生气,就回到了卧室。不久女王来敲门,丈夫问:谁?女王回答:英国女王!门没有开,女王又敲门,房内又问:谁?女王和气地说:维多利亚。 可门依然紧闭。女王气极,转念一想还是去敲门 并温柔地说:你的妻子。丈夫边笑边打开了房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女王与丈夫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B没有自尊的人,不可能成为完整的人 C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D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来源:学_科_网] 18、有人说平等是天平上的平衡;有人说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 理想之一;还有人说平等始终是现有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这表明( ) A所有这些话说明了世界上没有平等可言 B 所有这些话说明人们无法做到平等 C所有这些话说明对平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D所有这些话说明平等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19、某班只有一个中考优惠加分的三好学生指标,小明平时在班上表现一般,学习也不突出,班主任老师却将这个指标给了他,而班上许多平时表现突出的学生却都与这个三好学生指标无缘了。班主任老师的做法使同学们都有了不平等的感觉。这件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已经完全被消除了 B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各方面的差别,都可能带来不平等 C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根本就无法做到平等 D在社会生活中,平等只是人们心中的一 种幻想 20、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 ) ① 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② 担任社会职务上的平等 ③取得同等数额的报酬 ④ 受到同等条件的教育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孔子的学生子贡向老师请教治国的办法。孔子说:一是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二是国家拥有强大的军队;三是取得臣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条,应该先去掉哪一条?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问:如果再去掉一条呢?孔子答:去掉衣食,宁可不得足食,也要保住信用。如果得不到臣民的信任,国家迟早要灭亡。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回答, ⑴、你认为一个诚实的人具有哪些品质?(6分) ⑵、诚实守信对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有何重要意义?(6分) 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 来坚守诚信的绿洲?(3分) 22.周总理生前不知疲倦地为党和国家操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尊重。每次工作人员给他端茶或送东西,他总是站起来双手接过去,微笑着朝服务员点点头表示感谢。更感人的是,周总理在生命弥留之际,仍不忘感谢守护在他身边的医护人员 (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2分) (2) 从 这则故事里你受到 什么启发?(至少两点) (6分) 23、残疾人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由于生理的缺陷致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受着平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对于身有残疾的同学,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做到体贴、关心和帮助,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但也有个别同学对他们进行歧视,给他们的心灵和肉体造成很大的创伤。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个别同学歧视残疾同学的行为对吗?并简要说 明理由。(7分) 文元中学月考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卷一社会(50分) 一、选择题(25分) 题号20232023910 答案 题号20232023202320232023 答案 题号20232023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5分) 26、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1分) (2)材料一中,位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哪一阶级?材料一所体现的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2分) (3)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教皇还通过什么方式占有大量土地?(2分) (4)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当时教会和国王的关系怎样?教皇和教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怎样?(2分) 27、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1分) (2)材料一中所说的人类意识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二中所说的一个新阶层是指哪些人?(1分) (4)材料三中所提到的自由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1分) 28、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那样对待伊斯兰教?(3分) (2)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2分) 29、请回答:甲、乙、丙三人分别信奉什么宗教?这些宗教的创始人分别是谁?(6分) 卷二思品(50分) 一、选择题(20分) 题号202320232023112 答案 题号2023202320232023 答案 二、非选择题(30分) 21、⑴、你认为一个诚实的人具有哪些品质?(6分) ⑵、诚实守信对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有何重要意义?(6分) 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 来坚守诚信的绿洲?(3分) 22、(1)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2分) (2) 从 这则故事里你受到 什么启发?(至少两点) (6分) 2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个别同学歧视残疾同学的行为对吗?并简要说 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 社会 1.A 点拨: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故A项符合题意。 2.A 点拨:本题考查对封建制度的理解。在中世纪的西欧,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了封建主之间的封主与封臣的关系。 3.A 点拨:8世纪中叶,宫相丕平夺取了法兰克王国的王位,获得教皇的支持。为了报答教皇,丕平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罗马教会。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这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D 点拨:本题考查对西欧封建农奴的了解。西欧封建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结婚也要获得主人的允许,故D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5.D 点拨:本题考查对西欧城市兴起情况的掌握。D项内容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庄园有关。 6.D 点拨:12世纪时,巴黎的城市规模是伦敦的五倍,成为西欧最大的城市,故D项符合题意。 7.D 点拨:本题考查对西欧城市兴起情况的了解。 8.D 点拨:采邑分封制、丕平献土、城市自治是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故答案是D项。 9.B 点拨: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是622年,故B项符合题意。 10.A 点拨:本题考查对世界三大宗教的掌握。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基督教创立于公元 1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故答案是A项。 11.C 点拨:由于伊斯兰教的纽带作用,虽然阿拉伯帝国灭亡了,但其民族至今仍然存在。 12.A 点拨:本题考查对阿拉伯帝国的掌握。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是在10世纪后,故排除含 ④的选项。 13.B 点拨:清真寺主体建筑风格多为宏伟的圆顶。 14.A 点拨: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故答案是A项。 15.A 点拨: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相传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故A项符合题意。 16.D 点拨:D项是对《荷马史诗》的叙述,与《一千零一夜》无关。 17.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人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18.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西亚的文明成果。①种姓制度与古代印度有关,印度不在古代西亚地区,故排除;②③④都属于古代西亚地区的文明成果。 19.C 20.B 点拨:本题考查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情况。1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 21.D 点拨:本题考查对大化改新时间的了解及对世纪换算的掌握。大化改新开始于646年,即7世纪中期。 22.C 点拨:本题考查对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掌握。在大化改新中,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而不是把土地卖给农民耕种。 23.C 点拨:本题考查对大化改新内容的掌握。①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④属于法令方面的内容,排除含①或④的选项。 24.C 点拨:本题考查对日本武士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叙述皆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25.D 点拨: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 基础。 26.(1)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2)农民(农奴)。土地。(3)封建主的捐赠。巧取豪夺。(4)关系:教会和国王相互勾结,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教会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地位: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27.(1)基督教。(2)基督教会把文化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3)商人和手工业者。 (4)封建庄园。 28.(1)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时遭到打击迫害。因为伊斯兰教主张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引起麦加贵族的不满。(2)伊斯兰教使众多的信徒凝聚在一起,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3)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 29.甲信奉的是佛教,该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乙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该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丙信奉的是基督教,该教的创始人是传说中的耶稣。 思品答案 1、A 2、B 3、B 4、D 5、B 6、D 7、C 8、A 9、D 10、A 11、B 12、D 13、C 14、A 15、D 16、B 17、D 18、C 19、B 20、D 21、⑴答:①诚实的人对自己是诚实的,这就意味着不自欺,内心坦坦荡荡,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②诚实的人对他人诚恳实在,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言行一致,践守诺言。(6分) ⑵答:①只有在一棵诚实的心中,才 能生长出善良、正直、勇敢和谦逊。②只有一个诚实的人,才能信守诺言,履行约定,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固的事业基础,取得坚实的人生业绩。④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6分) ⑶、①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播种季节,年轻的心灵像一片纯洁的沃土,不能让丑陋污秽的种子发芽成长。(3分) 22.(1)尊重他人,平等待人。(2分) (2)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平 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我 们要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做到平等待人,共同建立彼此平等相待、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6分) 23、①个别同学歧视残疾同学行为是错误的。(2分)②理由:人生而平等,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在社会生活中,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容易受到侵害,我们更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应该歧视或轻视他们。(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