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政治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政治上册考试试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Ⅰ卷(单选题 共60分)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2、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3、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5、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是恩格斯的名言,说明了 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构成部分 B、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哲学对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有反作用 D、哲学对社会变革有先导作用 6、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代表着金、木、水、火、土,那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五行。五行说属于 A、古代唯心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7、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 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 8、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心外无物 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1、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合理的思想 ②唯心主义扩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3、2023年1月15日下午,我国云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等省市可观测到未来2023年内最长时间的日环食景观。日环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遮挡住太阳光所致,由于月球接近远地点,地球刚巧经过近日点,月球不能完全遮住太阳,就形成了日环食。日环食的出现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有条件的 B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不一定是暂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4、对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 B、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C、它是以看得见的物质具体形态反映出来的 D、它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 15、甲、乙两位同学就物质概念进行了辩论。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位同学的说法,在你看来评价正确的是 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B、前者错误,后者正确 C、两者各自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D、两者都是正确的,前者是就物质的概念而讲的,后者是就具体物质而言的 16、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 ②路线、方针、政策 ③公式定理 ④生产关系 ⑤法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⑤ 1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8、对意识的理解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9、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意识依赖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21、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 22、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23、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 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 24、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意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有一天会超过物质的决定作用 B、人类总有一天会穷尽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C、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D、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自然界奴隶的命运 26、不同宗教的诞生地域不同,向人们描绘的天堂模式也各异。如伊斯兰教的天堂原型是沙漠绿洲,而中国道教的天堂则是封建时代皇宫的翻版。这说明 A.宗教观念并非主观自生,其内容来自现实世界 B.宗教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C.宗教观念是人们善良愿望的反映 D.人间的绿洲和皇宫是天堂在尘世的影子 27、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8、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29、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精神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时有时无 ②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 ③精神力量往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力量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0、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的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分别属于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6分) (3)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解释的?(4分) 32、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最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重大决议。 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议的必要性。(8分) 33、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 材料二:2023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地震,给震区民众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阶段性成果。 (1)运用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说明我们应怎样理智看待自然灾害,做好预警自救工作?(8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了意识的作用的?(8分) 高二政治上册考试试题就为大家整理到这儿了,同学们要好好复习。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优学政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