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复制链接]
※题型: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
纵贯高原南北的丝绸之路,以往习惯被称为“唐蕃古道”或“唐-蕃-尼古道”,这一称谓将重点放在了唐朝与吐蕃的沟通和交往上,实际上忽视了这条路线所发挥的连接东亚和南亚文明的作用。与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所不同,穿越喜马拉雅的高原丝绸之路,实际上是当时东亚和南亚文明互相慕求接触和互联互通的时代产物,是丝绸之路的两端及其经行区域多个统治集团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实现的。
在公元640年前后,东亚和南亚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对穿越喜马拉雅交通路线的开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缘起当是640年玄奘与摩伽陀国王戒日王的会晤,玄奘“言太宗神武”,戒日王遂遣使通大唐。641年使节至长安,唐太宗命云骑尉梁怀璥持节慰抚,戒日王复遣使者随入朝。这是中印之间首次互通使节,但其具体路线缺载,无法确知双方是否穿越了青藏高原。但自此以后王玄策的三次衔命出使印度(643年、647年、658年),都经青藏高原往返,并在第三次出使期间,在今西藏吉隆县阿瓦呷英山嘴留下著名的“大唐天竺使之铭”碑刻。
王玄策在二十年间数次往返印度,这在古代中外交流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虽然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充满挑战,但相比“自古取道迂回,致成远阻”的传统陆地丝绸之路,不能不说是一条直通南亚的捷径,而尤其重要的是,他的成功得益于当时高原诸国之间及其与唐王朝之间所创造的睦邻友好的政治环境。青藏高原北部的吐谷浑和南部的吐蕃分别与大唐通过和亲建立了甥舅关系,吐蕃与大羊同(象雄)、泥婆罗(尼泊尔)也分别以和亲政策加强了交往,因此纵贯高原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和亲之路”。
和亲之路使得自长安经吐蕃、尼泊尔到达北印度的路线全线贯通,此后唐双方使节在长安和拉萨之间频繁往来,基本都经由这一通道。这一路线的开辟也使得喜马拉雅地区诸王国与唐王朝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官方往来:641年,大羊同国“闻中国成仪之盛,乃遣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646年,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一个王国——悉立,遣使至唐贡方物……
由于这一高原通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和优势,大唐高僧多取此道赴印取法。根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太宗、高宗和武后三朝,经陆路赴印的19人中有12人是经青藏高原至印度或返回内地,其他人则取道西域和中亚地区往返印度的。
可见,玄奘与戒日王的会晤最终促成了中印之间的官方往来,而青藏高原诸国因和亲形成的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这条通道得以贯通的前提和保障。玄奘通过传统的陆路经中亚最终到达印度,如果其所经行的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无疑问的话,王玄策等唐代使团和僧侣跨越高原诸国到达印度的通道,自然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被称为“丝绸之路”了。这一条高原通道可以说是传统陆地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延伸,是丝绸之路的一个分支,它的开拓和使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摘编自仝涛《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与古国风俗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惯上被称为“唐蕃古道”或“唐-蕃-尼古道”是一条纵贯高原南北的丝绸之路。
B.唐太宗、戒日王为中印之间实现了首次互通使节,使节们是穿越了青藏高原而到达目的地。
C.王玄策的成功有助于当时高原诸国之间及其与唐王朝之间所创造的睦邻友好的政治环境。
D.喜马拉雅地区诸王国与唐王朝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官方往来是得益于和亲之路的开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接着以玄奘、王玄策等为例进行了论证,最后一段则得出了结论。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指出青藏高原虽自然环境恶劣,但相比传统陆地丝绸之路,是一条直通南亚的捷径。
C.文章根据有关古籍记载,统计太宗三朝19名高僧赴印陆路路线,证明了当时高僧多取高原之路赴印求法。
D.文章在论证语言方面,“自然也是没有任何理由不被称为‘丝绸之路’了”,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语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穿越喜马拉雅的高原丝绸之路比通过传统陆路经中亚最终到达印度的路线作用更大。
B.从阿瓦呷英山嘴留下“大唐天竺使之铭”碑刻可知,王玄策第三次衔命使印是行经青藏高原的。
C.高原通道得以贯通的前提和保障是青藏高原的那些国家因和亲而形成的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D.唐代使团和僧侣通过跨越高原诸国到达印度的通道的开拓和使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题型: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书法而言,性情是书者作品所显示的一种精神面貌、气韵意境,它是书法家性格和情感的表露。书法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艺术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几千年来,历代书法家,他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都在不经意地宣泄和抒发他们的情感,流露和张扬他们的性格;都在自然而然地把书法的基本规律与自身的性情融为一体,使书法的造型风貌和精神内涵达到美的升华,进而成为书法艺术美的精湛之作和艺术之花。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在兰亭雅集的过程中,群贤毕至,情绪高昂、酒过微醺的特定情境中创作出来,一气呵成,性情使然,不可而再。唐代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也是在怀念亲人的悲痛情绪中,虽涂抹更改但浑然天成。更有颠张(张旭)醉素(怀素),处于醉酒或癫狂的状态下,任情挥洒,真正如“惊蛇入草,乱鸟出林”般合自然之象,把自我狂放不羁的性情表露在书写的过程之中,令作者和观者皆痛快淋漓。而八大山人(朱耷)和弘一法师,都乃皈依佛门之人,深修佛学,洗涤心灵,我们从其作品中则可观其心,会其性情。不激不厉,温和空灵的精神内涵尽收眼底。还有无数的古贤书家的诗文信札,或庄重或洒脱,或从容或疾速,或劲健或秀雅,毫无拘束,自由自在,都是作者内心感情的自由抒发,当时情绪的自然流露。
历代书法家无不重视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汉蔡邕《笔论》中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孙过庭《书谱》中指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元陈绎《翰林要诀》中强调:“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当代陈振濂《书法美学》中更是直白:“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由此可见书法作品充满性情成分。如毛泽东的字大气磅礴,周恩来的字儒雅含蓄,郭沫若的字才气横溢,齐白石的字质朴倔强,吴昌硕的字浑厚老辣,于右任的字圆融端穆,李叔同的字淡定出尘,张大千的字豪迈奇险,皆是作者性格、性情、气质、学问、修养、胸怀的自然外化,毫无矫饰,所以纷呈异彩,各具魅力。
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其精神就是书法者要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感受来写,而不是永远跟着古人走。就像一个舞蹈家,既能善舞,又要善表情,一举一动都得有情感才有神韵,才能感动观众。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可见真正的书法都是以情意为本。想起一位书家一句很朴实的话:“在你写书法的过程中,你因为写书法而感受着痛苦,即使写得好看也不能算一件优秀的作品;若在写的过程中你体会了情绪的宣泄,心情享受了愉悦,即使是别人认为有点丑的作品也应该是一幅成功的作品”没有情意,便没有艺术的活力和神采;没有情意,白纸黑字安能成为艺术?
(选自陈相国《没有情意,书法安能成为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古贤书家的诗文信札,风格各异,都自由抒发了作者内心感情,流露了当时的情绪。
B.书法家都重视书法艺术的情感表现,如蔡邕《笔论》等都强调书法作品离不开性情因素。
C.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是书者性格、性情、气质、学问、修养、胸怀的自然外化,各具魅力。
D.书法创作应以情意为本,用自己的情感、感受来写,借此宣泄内在情绪,愉悦自己的心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了“性情”与书法作品、书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文章的观点。
B.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既有举例论证,也有引证分析;既有概述也有具体事例。
C.文章先提出总论点,然后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深化论证,层次清晰。
D.文章最后一段先引用古语强化观点,然后举出舞蹈家的例子直接证明,说服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览历代书法作品就会发现:书法作品的精神面貌、气韵意境,无一不是书法家的性格和情感的表露。
B.在书法创作中,书家都有意将书法的基本规律与自身性情融为一体,使书法造型和内涵达到美的升华。
C.书法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例如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从佛教中获得灵感,其作品不激不厉,温和空灵。
D.真书由使转表达感情,由点画表现情态;草书由点画表现情态,由使转表达感情,违反使转便不为汉字。

※题型: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地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记得十几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
(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贬义上使用“脸谱化”,是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
B.因为“谱”自身是实践的“本”,所以是有待去实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C.“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D.有了“谱”就能创造出灵气、气韵,“谱”使创作者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到第三段从京剧的脸谱写起说到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脸谱”这个词从而引出了“谱”的话题。
B.文章第四段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然后阐述厨艺上乘需要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
C.文章先从京剧脸谱说起,然后由菜谱再说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提出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的观点。
D.文章中采用了对比论证,把做菜有菜谱和舞台艺术中的“谱”进行对比,说明艺术家要把“谱”用活,舞台艺术要靠艺术家创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脸谱是具体的、形象的。作者认为只要对“谱”进行深察,就不会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
B.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C.“火”曰“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D.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所以说“谱”不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能防止天才的流产。

※题型: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现代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中华文明中,足以担当精神价值之任的是中、和、乐三种精神。也就是说,中华道术、道德及艺术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的属性分别是,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
在中华文明中,道术主要表现为对人道的探索,而“中”便是中国人人道真理观的最高体现。“中”即不偏不倚、适中、中庸。从《论语·尧曰》篇看,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对尧、舜、禹传道过程的记述,已经充分表明儒家对“中”的重视,其提出“中庸”“中和”等观念绝非偶然。至于老子的“守中”、庄子的“养中”等学说,无疑也是对早期“中”思想的继承与弘扬。还有,佛家以“中道”为最高真理,大大丰富了中华中道观。
“和”即和合、协同、合作、亲和,是中华文明中的最高道德理念。在先秦早期,“和”的价值是在与“同”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和”即不同事物和美整合,“同”是同一事物简单积累。后来,孔子进而将“和”“同”引申到道德范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是指不同的事物、观念结合,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所谓“同”,是指同一种事物或观念的相加,显得十分单调。因而,“和而不同”又意味着兼容并包与追求平和。《周易》乾卦《象》更是将“和”提升为宇宙法则,提出“太和”这个重要概念。
“和”也是道家和儒家的基本价值范畴。老子一方面以“和”为宇宙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一方面又以之为常道,即最高道德法则,“和日常,知和日明”。“六和”观念,则体现了佛法的基本道德原则。
最晚在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赋予了音乐以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甚至将其与“礼”并称,因而中国早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之中,而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的功用是让人快乐,正如《礼记》所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鉴于音乐之“乐”与快乐之“乐”的这种密切关系,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这从早期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乐”字可以窥见端倪。以《诗经》为例,如“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由此可见,“乐”为中华最高艺术价值。
“乐”也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价值。见于《论语》的“孔颜乐处”一直为后儒所称颂,《庄子·至乐》中的“至乐”则是一种与道冥合的超然之“乐”,更不用说佛教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了。
(摘编自光明网,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乐集中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最具关切性和重要性。
B.早在尧舜禹时代,儒家的“中”就被当作核心价值与最重要的政治智慧代代相传。
C.“和”意味着和谐,“同”意味着单调,“和而不同”意味着和谐与单调应兼容并包。
D.音乐之“乐”和快乐之“乐”密不可分,所以对音乐的重视必然带来对快乐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进行论证,采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
B.文章写先秦早期“和”“同”的比较以及孔子对二者的论述,旨在论证两者截然不同。
C.文章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三个角度,论证了“和”是中华文明的最高道德理念。
D.文章在论述“中、和、乐”是中华文明最高精神价值的体现时,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内容看,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是对尧舜禹关于“中”的思想的继承发展。
B.若早期音乐未被赋予道德意义和教化功能,早期的艺术精神就不会主要体现在音乐中。
C.“中”侧重人道观,“和”侧重道德理念,“乐”侧重教化,由此可知三者功能各不相同。
D.由对“道术中,道德和,艺术乐”的阐释可知,儒、道、佛三家的价值观有相同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