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新教材新高考】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复制链接]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置幕中。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
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
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
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
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B.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C.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D.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征辟制,汉代擢用人才的制度,主要为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幕,“幕府”的简称,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因将帅出征时住帐幕,故名。
C.台谏,指台官与谏官。唐宋时期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官,以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
D.笏,指古代官员上朝觐见天子或者官员间相互拜访时手拿的笏板,一般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秀夫性格沉静。他不苟求被别人了解,在官署时宾主共欢同乐,只有陆秀夫独自沉默不发一言。
B.陆秀夫不畏时艰。边境战事危急,他也没有避难离开李庭芝幕府,后来,李庭芝录上他的名字,并任命他为司农寺丞。
C.陆秀夫尽职敢言。他参与议事与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指派言官弹劾他,他被罢官后因张世杰之言被召还。
D.陆秀夫勤于政学。共立卫王后,他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朝廷述作都出自他手,每天写《大学章句》劝勉他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2)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5.选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陆秀夫忠贞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
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
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出为益州刺史。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
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二府:指丞相府与御史府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B.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C.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D.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储副,国之副君,指太子,又称储宫、东宫、皇储、帝储。
B.太尉,秦汉执掌天下军务的最高官员,后来成为加官、赠官。
C.诣阙,奔赴朝廷。阙,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可代指朝廷。
D.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举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种皓不重钱财,远离俗人。他把父亲留下的三千万财产救济抚恤了宗族和乡里的穷人,还远离追求名利的人,与他们结交往来。
B.种皓为人持重,临事不惑。在监护太子时,中常侍高梵自宫中单车出迎太子的行为不合礼制,他大胆质疑,挺身而出保护太子。
C.种皓不畏强权,敢作敢为。担任刺史时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及时奏报朝廷,因而得罪梁冀,梁冀借事诬陷种皓,种皓后被免官。
D.种皓深得民心,威名远播。他担任凉州刺史时,甚得人心,吏民不愿他离开;任辽东太守后,他用兵平定乌桓人对朝廷的叛乱。
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2)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5.种皓为使羌胡、乌孙等顺服,都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书奏,帝称其才。已,复献《太平十策》,文多不录。成祖入京师,擢传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又以定储议,为汉王高煦所忌,遂致败。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会大发兵讨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而太子既立,又时时失帝意。
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缙又谏曰:“是启争也,不可。”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
四年赐黄淮等五人二品纱罗衣,而不及缙。久之,福等议稍稍传达外廷,高煦遂谮缙泄禁中语。明年,缙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既行,礼部郎中李至刚言缙怨望,改交阯,命督饷化州。永乐八年,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皇太子而还。汉王言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帝震怒。缙时方偕检讨王偁道广东,览山川,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奏至,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
后仁宗即位,出缙所疏示杨士奇曰:“人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诏归缙妻子宗族。正统元年八月,诏还所籍家产。成化元年,复缙官,赠朝议大夫。
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节选自《明史·列传三十五》,有删改)
1.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B.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C.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D.始缙言汉王及安南事/得祸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武,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古代年号始自汉武帝,此后形成制度,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多次更改年号,称为改元。
B.文渊阁,最初是皇家藏书、编书以及皇帝讲读之所,后设大学士,于翰林及六部官员内择取,成为阁臣办公的地方。
C.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意为此监狱的罪犯是由皇帝亲自下诏定罪,文中的锦衣卫就下设诏狱,直接对皇帝负责。
D.籍,又称籍没,古代官员因犯律条,官府登记并没收其家财充公,有的朝代还有将其家属子女强逼为奴为婢的做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缙天纵英才,少年得志。他考中进士后被授为中书庶吉士,深受皇帝赏识,皇帝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B.解缙直言快语,无所顾忌。无论在高祖还是成祖面前,他都直言敢说,深得皇帝器重,同时也招致了群臣的妒忌。
C.解缙仕途起伏,结局不幸。他被朱高煦诬陷入诏狱,后来皇帝见其姓名表示关切,可惜被纪纲埋在雪中冻死。
D.解缙胸怀抱负,富有远见。早年上封事万言、献《太平十策》,后来在立皇储、讨安南上的态度,都体现了这一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2)高煦宠益隆,礼秩逾嫡。缙又谏曰:“是启争也,不可。”帝怒,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5.解缙外放为官,远离政治中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题型: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性敏悟好学,工词赋。弱冠,领荐书试礼部,有名于时。
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先是,实每令人请事于朝,托近侍奏决,不经中书,因与丞相耶律楚材有违言。子贞至,劝实致礼丞相,通殷勤,凡奏请,必先咨禀。丞相喜,自是交欢无间,实因此益委信子贞。太宗四年,实戍黄陵,金人悉力来攻。与战不利,敌劳颇张,曹、濮以南皆震。有自敌中逃归者,言金兵且大至,人情汹惧。子贞请于实,斩扬言者首以令诸城,境内乃安。汴梁既下,
饥民北徙,饿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
。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见周给,且荐用之。拔名儒张特立、刘肃、李昶等于羁旅,与之同列。四方之士闻风而至,故东平一时人材多于他镇。岁己未,世祖南伐,召子贞至濮州,问以方略。对曰:“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所以拒命者,特畏死尔,若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也。”世祖善其言。中统元年,授益都路宣抚使。未几,入觐,拜右三部尚书。时新立省部,典章制度,多子贞裁定。李璮叛,据济南,诏子贞参议军前行中书省事。子贞单骑至济南,观璮形势,因说丞相史天泽曰:“璮拥众东来,坐守孤城。宜增筑外城,防其奔突,彼粮尽援绝,不攻自破矣。”议与天泽合,遂擒璮。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试诸生,三年一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帝颇悔用子贞晚。三年十一月,恳辞,乃得请。特敕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子贞私居,
每闻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
卒年八十一。
选自《元史?宋子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B.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C.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D.金末/潞州乱/宋将彭义斌守大名/辟为安抚司计议官/义斌殁/子贞率众归东平行台严实/实素闻其名/用为详议官兼/提举学校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不能用于女子。
B.礼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祭祀、学校科举、官员任免等事。
C.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子贞才华卓著,且为官有道。他悟性极高,擅长词赋,并且在做僚属时规劝长官合理处理好与同僚关系,并赢得双方喜欢。
B.宋子贞杀伐决断,能恩威并行。面对惑乱军心的逃归士兵,果断斩杀来安民心,而投降者却可以从宽处理以彰显仁德。
C.宋子贞精通典章,也重视教育。在省部初建的时候裁决制定制度,后来又奏请建立学校来教育贵族子弟,规定考试和举荐制度。
D.宋子贞洞察形势,有军事才能。在征讨李璮叛乱时,他单独出行观察形势,进言的建议和宰相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擒获李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饥民北徙,饿殍盈道,子贞多方赈救,全活者万余人。(2)每闻朝廷事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5.东平地区的人才多于别镇的原因有哪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