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教学设计]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课题

隐私受保护

总课时

2

第2课时

课题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材

分析

本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分别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来叙述──从道德层面看,“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就此进一步强调了尊重他人隐私,不仅要树立隐私意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而且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从法律层面看,“依法维护隐私权”,对此不仅说明了侵害隐私权的具体行为表现,明确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法律后果和责任

学情

分析

针对学生的个人隐私经常受到侵犯的现实。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的地位,个别家长和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经常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因此,学习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同时针对学生经常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现实,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等原因,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较为普遍。因此,让学生明确在不希望他人披露自己隐私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法律素质和道德境界

同时,通过进行学前调查,发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确存在关于侵犯其个人隐私的情况,如父母翻看学生手机、查看学生QQ交谈内容等。这些行为一方面伤害了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尊严,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在课上让学生在明确这是侵犯隐私的前提之下,通过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初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改变自身让父母放心而放弃对孩子隐私的窥探,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家庭生活中现在及将来出现的相关问题。另外,结合课前调查学生存在着些许关于隐私问题感兴趣的话题,这些将作为贯穿本课的另一线索进行教学调整,以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教师安装监控设施是否侵犯学生隐私的判断有误区,因此在本课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辨识身边的现象是否属于侵犯隐私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不同案例(情景)所蕴含的冲突情景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关注个人隐私权的维护,理解尊重个人(他人)隐私权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进而养成尊重和维护个人隐私权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活动中逐步掌握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表达和展示自己想法的方法;学生在观察与分析隐私权相关案例的过程中联系并尝试灵活运用隐私权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辨识和分析;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触类旁通理性辨析和解决(包括运用相关法律)身边的相关问题

知识目标:通过回忆,例举身边隐私被侵犯的事例,使用隐私权的概念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展示与分析,学生感受和推断出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通过在不同的冲突案例情境中,运用(基于所学的)隐私权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质疑、比较和解释,进而归纳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以及运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基本方式

教学

重点

重点:树立隐私意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

依据:课标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中的“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第五课以隐私相关内容为中心,第一框内容已经将隐私和隐私权的定义进行了讲解,第二框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隐私意识的培养,可以说隐私意识的树立是贯穿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观点,也是增强学生对隐私保护的认同感、升华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其他内容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因此将其定为本框教学的重点

教学

难点

难点: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培养对他人的责任感与信誉感;能尝试着运用相关法律分析身边的事例

依据:根据学前调查发现,学生在家庭中隐私被侵犯的事情频频发生,同时就此现象出现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亦是令学生烦恼的生活问题,结合调查以及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中的“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本课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人格的独立很重要,家长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亦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和宽容父母的行为;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最常接触并受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的尊重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同学们并没有意识到想要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包括隐私权),因此经常会有侵犯他人隐私的事例出现;根据调查还发现因为这些现象进而引发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应对,可以说尊重他人隐私以及如何应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对维护隐私权相关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对他人隐私权的尊重,但是在对待相关事例上没有上升到理性角度和法律层面来进行理解和分析。“意识决定行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从内心认识到尊重他人就要让他们理解尊重他人需要强化责任和信誉意识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学校安装监控设施以及一些社会现象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判断有误区,因此在本课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对身边的现象是否属于侵犯隐私进行辨析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

方法

案例教学,小组合作

教具

投影、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所需时间

设计意图

温习旧学

导入新知

讲授

新课

活动

一、

走进情景,明确目的

二、

抓住主旨,理论上升

三、顺水推舟,法律宣讲

四、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五、

点评归纳,行为引导

【导入】引入一幅漫画

【提问】他(她)可能在干什么?

课前老师做了一个相关调查,发现同学们围绕隐私方面存在着些许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出示课前调查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本框内容的学习。

【活动一:贝蕾的故事:隐私──尊重】

【提问】你对此事有何看法?(侵犯隐私,不尊重孩子等;也许会有同学能从父母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没说到,需要教师引导。)

【教师点评】同学们说的不错,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板书)。

提问】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靠什么来维护?(法律)

【引入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

【视频】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新闻报道:

提问】作为监护人到底有没有权利了解学生的隐私?

提问】你如何权衡这两种权利产生的冲突?

教师点评】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秘密的儿童是长不大的。贝蕾认为自己长大了,有了独立的人格,有了自己的秘密和隐私,不想告诉别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请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我们作为子女与父母相处:要学会沟通、理解和宽容;同时,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二年级上内容)

过渡】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尊重他人隐私呢?

(同学回答:少打听、不干涉……)

【活动二:尊重他人隐私:隐私──友谊】

【过渡】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两个好友之间不该有个人隐私,若保留个人隐私就不是真正的友谊。

你是否认同此观点?

【案例展示】蕾和晓华的故事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晓华如此委屈、痛苦?贝蕾的想法有道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