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本课依据的课标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教材分析:《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探讨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哪些人享有人格尊严权;③人们珍爱自己的人格尊严权的同时也必须不侵害别人的人格尊严权;④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破坏社会道德、危害社会秩序甚至触犯法律。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课前调查,大多数同学们对于“人格尊严权”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也知道“所有的人都应享有人格尊严权”。很多同学讲述自己有过人格尊严受损的情况,有的同学在人格尊严受损时不知怎样应对。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有意或无意识中有过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三)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维护或侵犯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和素材,对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如何对待人格尊严问题”的问卷调查并分类整理。 学生课前思考并搜集侵害公民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的事例,收集并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保护自己和别人人格尊严权的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3.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知道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严重时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2.难点:我们在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尊严权的同时,还有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权的义务。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过程: 活动一 感受人格尊严权 提问1:请大家看下面这段视频资料,想一想这个资料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视频导入:新闻:“刑事案被告戴深色头套进法庭” 小结:在押解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法警给嫌疑人戴深色头套。 提问2: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小结:这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保护。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人文关怀。 提问3:给犯罪嫌疑人戴深色头套是对他们进行的的一种什么保护? 小结:这是对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权的一种保护。 板书课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提问4:这些犯罪嫌疑人有些将会被法庭判定为罪犯,对于罪犯为什么还要进行保护? 小结:不管是最终判决有罪的罪犯,还是最终被判无罪的人,他们都是公民,都有人格尊严权。 提问5:哪些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小结:我国所有公民不论地位身份、贫穷富有、聪慧愚钝、年龄大小(人人)都享有人格尊严权。 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 活动二 辨析人格尊严权 PPT出示题板: A.班主任没收了学生的手机,但从不私自查阅里面的内容。 B.小凯因为没做值日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C.小李随母亲改嫁后,母亲要将小李的姓氏改随继父。小明不愿意,心中很烦恼。 D.照相馆未经小红及小红家长的允许将其照片放在橱窗内宣传。 E.新闻中将犯罪活动中受害人的面部进行“马赛克”处理。 F.班里东西丢失,小伟在校贴吧上没有根据地说是小刘同学偷的。 G.校光荣榜上张贴着小王的照片。 提问1:题板上的七个问题哪些涉及人格尊严权? 小结:除B和G选项外都涉及人格尊严权。 提问2:剩下的五项哪些属于保护和尊重人格尊严权的行为,哪些属于侵犯了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小结:A、E属于保护和尊重人格尊严权,C、D、F属于侵犯了人格尊严权。 提问3:通过同学们的辨识,我们都对人格尊严权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来看一下课本第35页“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表现”,请将上面的六种行为归类,考一考大家,上述行为分别是保护或侵犯了人的哪种人格尊严权? 小结:A、E保护了隐私权;C侵犯了姓名权;D侵犯了肖像权;F侵犯了名誉权。 活动三 名誉权大家谈 提问1: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说:“名誉比生命宝贵。”你是怎么理解的? 小结:名誉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它是对一个人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人格尊严权的集中表现。 提问2: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PPT出示表格填空,并思考问题) 道德表现 | 评价所用的词 | 名誉 | 高尚 | (正直、诚实、善良等) | (良好的名誉) | 败坏 | (奸诈、邪恶、卑鄙等) | (不良的名誉) |
提问3: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①被评价为良好名誉的人心里会很舒服(精神上的满足)。②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③还有可能获得经济利益。(结合教材P35公积金贷款) 提问4:大家都愿意做一个拥有良好名誉的人,可现实生活中名誉权受到侵犯的现象却屡屡出现。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有没有名誉权被侵犯的经历?当你的名誉权被别人侵犯时你的内心感受是怎么样的? 小结:内心感受是伤心、急于告白、内心痛苦、绝望等。 提问5:大家看咱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被伤害的经历记忆犹新。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也有可能侵犯过别人名誉权。现在大家来说说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哪些行为有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 小结:前一段时间老师在学校也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中以“别人给自己造谣”最常见(方式有:捕风捉影、信口胡说;通过网络贴吧谩骂侮辱;背后传播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老师面前搬弄是非、打小报告)比例达80%;其次是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生理、心理缺陷;家庭经济情况;户籍所在地;性格特点)占75%;再次是老师和同学当众用侮辱性行为、语言挖苦嘲笑的占60%(体罚、辱骂、揭短暴丑)。在调查对象中有被侵犯名誉权经历的占70%,反思自己有可能侵犯过别人名誉权经历的占65%。 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很多人都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他人的名誉权。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板书:维护名誉是我们的责任 活动四 维护名誉权有方法 提问1:当你的名誉权受损时,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求助于师长、当众澄清、找旁观者证明、诉诸于法律,“用拳头说话”“以恶制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提问2:你觉得那种方法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小结:“用拳头说话”“以恶制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是错误的。只会激化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自己由被害人变成施害人。 提问3: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 小结:求助于师长、当众澄清、找旁观者证明、必要时诉诸于法律是正确的。 提问4:在实施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找旁观者证明、当众澄清时注意好自我保护,以免发生新的伤害。最好的方法是求助于师长,让老师家长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必要时诉诸于法律。 视频新闻:演员白百何状告舜网,法院判决白百何胜诉,被告舜网需对其进行公开道歉,并赔偿其经济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3万余元。 小结:白百何被侵犯名誉权案之所以能顺利解决,是因为白百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了自己的名誉权。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问题,知道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做的,因为人格尊严不可辱;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不仅要受到道德谴责,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在尊重自己人格尊严与名誉权的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与名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