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人的性别遗传 一、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而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本节教学内容虽不难,但较抽象,通过安排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二、学生分析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他们不喜欢、不满足简单的教材里的图画、文字,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自己动手做实验等来表现他们的活力。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控制的,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能够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的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五、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是“以探究为特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设计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六、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猜测验证法、综合归纳法、科学探究法。 七、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学生:调查不同范围的人口性别比例。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 师 活 动 | 学 生 活 动 | 指 导 思 想 | 情景创设 | 引导学生重温家喻户晓的经典小品《超生游击队》。 | 仔细观赏小品,从中获取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信息。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发现问题 |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交流从小品中获取到的信息。 | 交流信息: 他们为何一连三胎生的都是女孩? 他们再生一个,一定能生出男孩吗? 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男生女? 在后代中男女孩出现机会是怎样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了矛盾也就是出现了问题,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 假设和猜想 |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猜想。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鼓励。 | 对女主人公正怀的第四胎的胎儿的性别进行猜想。 学生代表统计猜想情况: 认为可能是女孩的人数:___人 认为可能是男孩的人数:____人 都有可能的人数是____人使学生意识到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的动力。 调查汇总 引导学生展示课前调查的不同范围的男女性别比例。 鼓励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展示不同年代全中国男女的人口比例。统计数据的学生公布统计结果: 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导入课题 通过学生的猜想和调查导出课题。 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 让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心进入新课,产生求知的动力。 探究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呈现出人的男女染色体的真实图片。 再展示经过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对照图片,与学生归纳总结。 展示不同时期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证实学生的推测。观察,比较 讨论所示图片中传递的信息, 发现问题并进行小组内交流。 作出假设:人的性别决定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进行推测探究,观察思考自己的推测。 得出结论: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 体决定的。通过层层设疑,个个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捕获信息的能力,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总结: 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差别 男女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写出自己体内体细胞、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男:22对+XY 女:22对+XX 男:22条+X(或Y)女:22条+X情景展示 展示人的受精过程视频资料 观看并思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能进行大胆地假设。 产生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获取的信息和产生的疑问 交流从中捕获到的信息 提出自己的疑问: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作出假设 引导学生猜想 作出假设:二者结合的机会均等 验证假设 (趣味游戏) 模拟人的受精过程 公布游戏的规则: 四个人一组,组长负责记录,汇总;每个同学摸取三次代表精、卵的纸片。 巡视并参与学生游戏。 当场对全班学生的游戏结果进行汇总。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结果,并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游戏结果,并进行总结。 各小组依据规则分组进行游戏。 组长汇报游戏的结果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各小组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得出结论 | 归纳总结 | 小组交流结果: 男性产生两种精子的数量相同;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是随机的;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 让学生明确到: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仅凭空想往往是站不住脚的。 | 验证猜想 | 引导学生验证课前对女主人公所怀有的胎儿性别做出的猜想。 | 交流自己原来做出的猜想, 并进行分析其合理性。 | 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遗传图解, 让学生试着讲解图解。 | 完成课本上的遗传图解。 分析、思考、巩固 | 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 | 案例分析 | 展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 结果。 | 观察、讨论、分析 | 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 展示海南省的人口性别比例数据,引导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 讨论、分析、交流 | 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 交流本节课自己在知知识方面有何收获?在活动中有何体会呢? |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知识保持的强度。 | 知识迁移 与升华 | 引导学生分析《超》小品 中的医学鉴定的做法。 | 讨论、分析、交流 | 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 | 播放《超》中的一段视频 资料,让学生思考,讨论 | 观看、思考、讨论、交流自 己的观点 | 课后探究 | 展示几组双胞胎图片 | 观看、思考,课后去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