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21世纪的主导科目。小编准备了高一生物同步检测,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胰岛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氧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唾液存在于消化道中,胰岛素是激素,存在于内环境中;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答案:D 2.如图为肠腺组织局部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2、4、6、7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 2是3生存的内环境,6是5生存的内环境 C. 1、2、8中所含蛋白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图中的2和4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图中2、4、6依次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三者构成了人体内环境,而7为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3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5表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1表示组织细胞,8表示红细胞,它们所含的蛋白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和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3.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直接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可见,新的血细胞的生成对内环境的稳态不起直接作用。 答案:D 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共同维持的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稳态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维持。 答案:A 5.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解析: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稳定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它们的正常代谢又依赖于内环境的稳定,由于内环境中有很多成分,只要有一种物质的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所以A、B、D三项只是有可能成立,而不是必然结果。 答案:C 6.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病变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病变细胞 C.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 解析:由于是肌肉注射,所以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然后扩散至血浆,通过血浆的运输作用到达病变细胞周围,先扩散到组织液,再到达病变细胞。 答案:D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激素、H2O C. 血浆蛋白、Ca2+、载体 D. Na+、HP、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在细胞外液中,自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8.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HP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饮水不足会使血浆中溶质浓度变大,从而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项错;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H2P/HP仅仅是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B项错;细胞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完成的,C项错;内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项对。 答案:D 9.内环境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下面是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不分解造成的 B.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时,会使血浆中渗透压下降 解析:长跑后肌肉酸痛是由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来不及分解造成的;感冒病毒的入侵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人在寒冷环境中,为减少散热,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使血浆渗透压上升。 答案:C 10.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1)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2)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4)⑥可用简明短语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11.若病人肾功能衰竭,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因此而死亡。这一事实不能说明(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让每一器官共享,又靠所有器官共建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只是稳态维持的辅助机制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主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来实现的,它让每一器官共享,又靠所有器官共建,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D 1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多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多 C.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解析: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就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生成增多。由于淋巴是由组织液渗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并且单向汇入血浆中,所以随组织液增加,淋巴液的生成也增加。 答案:A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消化酶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HP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消化酶是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在免疫调节中,相应细胞能识别内环境中的自身成分,排除内环境中的非己成分,从而维持内环境各部分的相对稳定;血浆中存在有HC/H2CO3、HP/H2P等缓冲对来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淋巴细胞可以在淋巴管内,也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淋巴、血浆等。 答案:A 14.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酸碱度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定为生活在内环境中的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保障。而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下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D 15.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它会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7分)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 的方式进行的。?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只写字母)。?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A和B的交换是通过 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 (5)过程c和d依次表示 作用。? (6)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和内环境是生物体(或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消化道吸收水是以自由扩散(或渗透)方式进行的。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代谢终产物主要是经肾脏排出,另外肺和皮肤也可排出部分废物。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d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1)自由扩散(或渗透) (2)A、B、D (3)皮肤排汗 毛细血管壁 (4)e是可逆的,f是单向不可逆的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17.(11分)如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B ;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试以图示表示a~d四种物质交换概况。? (3)图中a~d 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b的来源有 ,b的去向有 。? (5)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与 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解析:由题图可知,A为毛细血管,B为毛细淋巴管,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自由交换,物质只能从组织液流向淋巴,而淋巴只能流向血浆。组织细胞可以和组织液进行自由的物质交换。O2和CO2都只能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所以血浆中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组织细胞中刚好相反。组织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与这一交换有直接关系的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答案:(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a~d四种物质的交换概况如下图: (3)d、a a、d (4)血浆 血浆、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8.(12分)右图是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 (1)填出各标号所指体液的名称: ① ;② ;③ ;? ④ 。? (2)正常人③内的pH通常维持在 ,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浆中的 物质,如 、 。? (3)①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4)图中③进入①的外来物质主要是? 。? (5)图中④是由 而形成的。? (6)从图中②进入③的细胞代谢产物主要是 。? 解析:从题图中各液体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可以看出①是细胞内液、②是组织液、③是血浆、④是淋巴。血浆的pH一般维持在7.35~7.45,其中的缓冲物质对于维持pH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宜的温度和pH是保证细胞内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血浆中的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组织细胞,细胞的代谢产物如CO2、H2O和尿素等可以由组织液进入血浆。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 答案:(1)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2)7.35~7.45 缓冲 HC HP (3)适宜的温度和pH (4)氧气、葡萄糖、氨基酸 (5)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 (6)CO2、H2O和尿素 19.(11分)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 (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内物质总称应是内环境或细胞外液,其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代谢废物尿素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1)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消化系统 循环 (4)循环系统 泌尿 (5)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0.(14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质量分数为0.5%、0.7%、0.9%、1.1%、1.3%的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毛细吸管吸取血液。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溶液 NaCl溶液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 3 0.9% ③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 。? (4)讨论:①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 。? ②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 答案:(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相应的结论: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分组更精细 ②会影响;生理盐水注入过多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