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简析 面临会考,八年级必须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多数学生对生物这门课比较有兴趣,其中也存在着问题:班中成绩差别悬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有的班后进生比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以期待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做好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与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3)获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2、能力目标: 1)增强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人们改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手段,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具有实践价值。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其实践价值就相当于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具有两面性。 四、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工作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复习七年级上册、下册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的相应知识。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识记动物的主要类群和主要特征。探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方式。区分不同类群的生物。 二、主要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 时间 | 教 学 内 容 | 备注 | 起 | 止 | 1 | | | 生活的动物 | | 2 | | | 陆地生活的动物 | | 3 | | | 空中飞行的动物 | | 4 | | | 动物的运动 | | 5 | | |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 | 6 | | | 社会行为 | | 7 | | |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 8 | | | 复习,迎接阶段检测 | | 9 | | | 组织期中测试,讲评试卷,总结 | | 10 | | |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 11 | |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 | 12 | | | 细菌 | | 13 | | | 真菌 | | 14 | | |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 | 15 | | |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 | 16 | | |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 | 17 | | | 从种到界 | | 18 | | |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 | 19 | |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 20 | | | 复习并迎接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