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识记动物的主要类群和主要特征。探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方式。区分不同类群的生物。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经济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识记动物的行为类型和特点及其意义,知道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知道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和方法。动物行为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二、学情分析 本人所任学科有两个班,在七年级刚接触生物这门学科时学习的兴趣很高,气氛活跃。但期末成绩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学生习惯了原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注入式教学方式,对新课程下的新教学方式还不适应。 应对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村和新课程标准。 2、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3、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4、认真组织好各次探究活动,注重学法指导。 5、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面向全体学生。 6、加强训练,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7、成立好合作学习小组,并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三、教研教改举措 1、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不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 2、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经常和他们交流经验,按安参加本组的集体备课。 四、教学进度安排(按周别教学内容时数排列) 1、水中生活的动物12、进行第二次月考并讲评试卷 2、陆地生活的动物13、细菌真菌的分布 3、空中飞行的动物14、细菌、真菌 4、复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15、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进行第一次月考并讲评试卷16、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6、“十一”黄金周17、复习第五单元的第三至五章进行第三次月考。 7、动物的运动18、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从种到界 8、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9、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9、社会行为20、进行期末考试和期末小结 复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0、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1、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