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时感到难以想象,难以理解,这是由于形象思维模糊导致的结果。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许多概念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概念,在人们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方面与书本知识之间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人们习惯上所认为的果实,是指开花后结出的能食用的结构,而生物学中的果实是指由子房发育而成的结构,包括种子和果皮。在学习“果实”时,一位教师在让学生准备一些果实带到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苹果、梨、桃子等水果,但有的学生却带来了花生、核桃,甚至胡萝卜、红着、洋芋等。这说明学生心目中果实,是建构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把“凡是树上结的,能吃的(不包括种子和果皮)”都认为是果实,显然这和生物学中“果实”的概念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为清除这类思维障碍,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实际观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生物事实,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识认识,即表象知识,然后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等形象思维,进一步获得典型表象,再结实书本上的概念去把握基本事实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 这样通过感性认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认识过程,获得的概念形象、生动、准确,而且记忆深刻。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违背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表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认知规律,超越形象思维,直接把教科书上的文字概念抛给学生,导致形象思维模糊,对于所学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致使学生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按照“释文—成像—悟道”的思维层次去施教,就可使概念建构教学处于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