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有序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初二生物上册第一章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 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 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学生观察后思考以下问题: (1)贝壳在身体外面起什么作用?贝壳是怎样形成的?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呼吸的? (3)它们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2、其他软体动物 进一步利用多媒体提供石鳖、蜗牛、乌贼等三种动物的图片,并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3、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小组共同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4、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师生共同明确软体动物对人类的有益价值。 ①食用 牡蛎、扇贝、鲍等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②饰品 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③药用 鲍的壳、乌贼的壳、珍珠粉可入药。 (2)利用多媒体展示软体动物对人类有害的两个方面。 ①蜗牛可以危害农作物 ②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学习目标二:观察蝗虫 观察大屏幕上的蝗虫图片,并结合教材P15图5-16观察蝗虫身体的形态结构。 1、观察蝗虫的身体 通过观察完成下列问题: (1)蝗虫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这几部分各有什么主要功能? (2)说出1至9的名称。 (3)轻轻捏一捏蝗虫的身体,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4)教师进一步提问:坚韧的外骨骼对蝗虫有什么作用呢? 2、观察蝗虫触角、足及翅的特点 3、蝗虫的呼吸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将两只蝗虫分别放在甲、乙两支装满水的试管中,甲试管中的蝗虫头部朝下,乙试管中的蝗虫胸腹部朝下。提问:甲和乙两支试管中哪一只蝗虫先死亡?为什么? 学习目标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常见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图片,总结节肢动物对人有益及有害的方面。 1、食用 虾、蟹等为人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动物蛋白。 2、药用 蝎、蜈蚣、蝉蜕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 3、仿生 人们生活中的诸多发明都离不开仿生学,而许多利用仿生学的例子中离不开昆虫,例如模仿蜻蜓的翅痣用于消除飞机颤振,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冷光制作荧光灯等。 4、有些节肢动物可传播疾病 例如蚊、螨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课堂小结 通过思考题完成本课小结: 1、你知道美丽的珍珠是怎样孕育的吗? 2、蝗灾为何一般发生在干旱的年份,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3、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想一想这与它们的哪些特征有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