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认识毒品的危害,提高学生拒绝毒品、远离毒品的心理防御能力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从我做起”扫除毒害的思想情感。 2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从Internet上选择、下载有关“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主题的网页并与学校的局域网进行链接。《林则徐》VCD影片、课件、投影设备、网络教室。 3 背景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癖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023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口还只有7万,到2023年国家禁毒委公布的吸毒人员已经达到86万,增长了10多倍。这些吸毒人员里面85%左右都是青少年时期开始吸毒。 4 活动指导 4.1 分组:每4人1组,每组两台电脑。 4.2 设置情境: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 同组学生进行讨论,组代表向全班发表本组的见解,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更正。 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②虎门销烟中的“烟”指的是什么? ③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是否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④在当今社会,有没有类似于鸦片并使人成瘾、危害生命的毒品? 4.3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吸毒的后果,认识毒品及其危害。 教师分别投影出材料1、2、3、4,供学生分析思考。每出现一个材料,同组学生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然后,由组代表向全班发表本组的见解(组代表可轮流担任),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更正。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追问,使讨论的内容步步深入。 材料1 张某,19岁,身高1.80 m,初中毕业后在家乡从事农业劳动。吸毒前该人体健如牛,100 kg的粮食扛起来就走,乡亲们都叫他“铁牛”。铁牛不仅自家的农田收拾得好,而且经常帮助孤寡老人干活,深受村民的喜爱。一天,一位多年不见的同学来找他。久别相逢,铁牛高兴地吸了同学的3支“进口香烟”。此后他日夜思念这“进口香烟”,这同学也一次次地把香烟送来。后来同学告诉他,你吸的是海洛因,此时的铁牛已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开始购买和吸食毒品。两年后,铁牛终因吸毒而被捕。当公安人员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卷曲着骨瘦如柴的身体,感慨道:“毒这东西,谁沾上谁就脱不了身。” ——摘自《唐山劳动日报》 分析讨论: ①张某是怎样染上毒瘾的呢? ②后来,他明知吸的是毒品,为什么还“不顾一切”地购买和吸食? ③在短短的两年中,他的身体为什么从“体健如牛”到“骨瘦如柴”? ④“只吸烟不吸毒,不会有什么危害。”这句话对吗? 材料2 李某,24岁,聪颖贤惠,婚后曾与丈夫一起经营一小商店。由于两人不辞辛苦,生意很红火。几年后就成了拥有几家公司、百万家产的爆发户。他们住别墅,坐小车,出入豪华酒店,交往了许多社会社上的“富商”。在交往中,发现有的富商吸食毒品,摆出高人一等、不可一世的样子。丈夫心里不是滋味,要和他们比一比,到底谁富!他开始吸毒。已有身孕的妻子在丈夫的带动下,也吸起毒来。 ——摘自《楚天都市报》 分析讨论: ①李某夫妇沾染毒瘾的原因。 ②1年后,他们的家庭会是什么样子呢? ③他们未来的孩子会受什么影响? 材料3 某男,现年 45岁,自幼好吃懒做,人称“阿三”。改革开放以来,他看到左邻右舍都富了起来,也做起了发财梦。苍蝇不盯无缝的蛋,社会上几个贩毒分子看透了阿三的心思,金钱诱惑很快使阿三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阿三变得心狠手毒,为了得到金钱和毒品,偷盗、抢劫,甚至杀人,无恶不作。在“打黑除恶”的战役中,经公安干警围追堵截,在我国边界地区终于将恶贯满盈的阿三抓获。 ——摘自《楚天都市报》 分析讨论: ①透视阿三走上吸毒、贩毒这条不归路,我们想到了什么? ②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吸毒贩毒行为的处罚规定吗? 材料4 有1名年轻的医生,接触了很多吸毒者,对他们既憎恨又不解,他认为:凡事都能戒断,戒不成是因为没有毅力。他要以身试毒,为他人作出“榜样”。没想到,他吸食毒品后,同样戒断不了,成了海洛因的俘虏。最后,他自杀了,留下一句话:“别学我!” ——摘自“新华网” 分析讨论: ①“别学我!”,我们从着这句话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②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吸毒成瘾后很难戒断?会有哪些戒断反应? ③你认为只吸食毒品一二次会成瘾吗? ④这位年轻的医生自杀的原因。(提示:从社会舆论、他的心理和生理、吸毒的后果等角度去分析。) 材料5 某社区的吴某,他明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楼群中有几个吸毒者,却视而不见。他说:“我开始以为这不关我的事,我管它干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上中学的儿子已成了毒品的俘虏。 ——摘自“新华网” 分析讨论: ①别人吸毒,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 ②如果发现有人吸毒、贩毒,你怎么办? ③我们在交友、选择活动场所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吸毒、贩毒者的目标? 4.4 深入学习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也很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对于有些问题的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下面我们一起到网上查寻自己所需的信息,为我们刚才的争论、不解寻求答案。 学生登陆学校局域网的网站,自主学习、解惑释疑、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 4.5 再探讨 学生进一步探讨拒绝毒品,保护自己,扑灭毒火,造福社会的措施。 4.6布置作业 每组以“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主题,创作1份手抄报或网页,在橱窗或局域网上进行宣传和交流。每班选出1份作品,给予精神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