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二、学情分析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初一学习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如何突破这一困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善于化抽象为具体,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亲代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了子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亲代的特征。那么基因是怎么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呢?(板书标题) (二)新课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间的关系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初一时学的“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内容,小组讨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然后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来。(学生完成关系图解,教师指导并派几个代表上黑板进行交流,师生共同参与评价。) 然后阅读课本P33“观察与思考”,讨论完成P34三个问题。 提示:(1)观察第一幅图片,可知人体的体细胞中一共有23对染色体,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似,而且每对染色体对应部位的颜色相同,由此得出结论:染色体成对,基因成对。 (2)给学生提供一根长绳,假设这根长绳是DNA分子,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染色体呢?(讨论第三个小题) 总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1)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2)不同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大多不一样,但同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一样。 展示各种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图片:说明染色体数目恒定对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不变 生物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在初一介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时已经有所了解,那就是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同时加上染色体异常会引起遗传病的意识,学生就能更加清楚在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2)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减半 阅读P35前三段,讨论交流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变化。 教师通过简单的示意图(体细胞中只有两对染色体),形象的表示出染色体数减半情况。让学生深入领会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的自由组合。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思考: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意义 (维持亲子代间的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数量不变、成对,维持遗传的稳定。) (3)填图练习:课本P35 总结:在生物体细胞、生殖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n、n、2n) (三)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