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联系细胞学和遗传的相关知识的枢纽,在整个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的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可以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 2、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总结归纳细胞学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培养比较、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对科学的热爱,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大胆质疑的同时必须小心求证,培养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提出有遗传因子(基因)的存在,此时学生的心中会有一些疑问:遗传因子(基因)是什么?遗传因子(基因)在哪里?接着在第2章的第1节又学习了减数分裂,知道了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对于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所用到的假说—演绎法,此时再次提出起到了有效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请同学们回忆模块1所学习的关于细胞结构中与生物的遗传有关的部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 的分离与减数分裂 中 的分离极为相似; (2).推论:基因位于 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 。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__________存在,染色体也是________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___________,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___________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 果蝇的优点是: (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 (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 a假设: 控制白眼的基因(用 表示)在 染色体上,而 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b观察图2—10,写出遗传图解: (4).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5).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a.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b.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十、教学反思 本节教案内容虽然是必修内容,但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又有较多理科思维的探究活动,因此从课堂学生的反应,以及课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理科班的同学更适宜,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活动,主动探究,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节奏紧凑。但在时间上略显紧张,学生的表达仍不够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