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Cu:64 第Ⅰ卷(54分)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将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1.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尽量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 ?B.教室人走关灯、关风扇 ?C.尽量购买外地的、当季的水果 ?D.尽可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少开空调 2.由Na2O2、Na2CO3、NaHCO3、NaCl中某几种组成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有气体放出。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一部分。将上述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有气体放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混合物中一定有Na2O2、NaHCO3 ?B.混合物中一定含有Na2CO3、NaHCO3、Na2O2 ?C.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O2、NaCl ?D.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Na2CO3、NaCl 3.下列各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物不随反应条件或反应物的用量变化而变化的是( ) ?A.C和 CuO? B.CO和O2 ?C.Cu与HNO3(浓) D.Na2CO3和HCl 4.下列除杂质的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CO2中有少量的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后再干燥 ?B.NaCl溶液中有少量的Na2SO4——加过量的BaCl2再过滤 ?C.NO中有少量的NO2——用水洗涤后再干燥 ?D.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加热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NH3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入水 ?B.NH3遇到挥发性强酸就能冒白烟 ?C.盛液溴的瓶内加少量水可防止液溴的挥发 ?D.NO和NH3均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6.下列现象或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A.浓硝酸和氯水用棕色试剂瓶保存 ?B.硫化钠和亚硫酸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C.Cl2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SO2和Na2SO3溶液都能使溴水褪色 ?7.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 ?A.CO2通入Ba(NO3)2溶液中 ?B.NO2通入FeSO4溶液中 ?C.NH3通入AlCl3溶液中 ?D.SO2通入的Ba(NO3)2溶液中 8.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9.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 ?A.碘水、淀粉溶液 B.氯水、四氯化碳 ?C.淀粉、碘化钾溶液 D.溴水、酒精溶液 10.工业上用洗净的废铜屑作原料来制备硝酸铜。为了节约原料和防止污染环境,宜采取的方法是( ) 11.已知某物质X能发生如下转化, ?下列有关上述转化关系中物质及其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X为N2或NH3,则A为硝酸 ?B.若X为S或H2S,则A为硫酸 ?C.若X为非金属单质或非金属氢化物,则A不一定能与金属铜反应生成Y ?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③一定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12.实验室常利用以下反应制取少量氮气:NaNO2+NH4Cl======NaCl+N2↑+2H2O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H4Cl中的氮元素被还原 ?B.每生成lmolN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 ?C. 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之比为1∶1 ?D.N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13.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坏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 )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水 B CO 4molL-1 NaOH溶液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NH3 1molL-1盐液 14.下列物品或设备: ?①水泥路桥 ②门窗玻璃 ③水晶镜片 ④石英钟表 ⑤玛瑙手镯 ③硅太阳能电池 ⑦光导纤维 ⑧计算机芯片 ?所用材料为SiO2或要用到SiO2的是( ) ?A.全部 B.①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⑦⑧ D.⑥⑧ 15.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3nm长的管状碳纳米管,长度居世界之首。这种碳纤维具有强度高、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高、密度小(只有钢的1/4)、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超级纤维”。下列对碳纤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制造飞机的理想材料 ?B.它是石墨的同素异形体 ?C.它在高温时不与氧气反应 ?D.碳纤维复合材料不易导电 16.欲从碘水中萃取碘单质,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 ?A.酒精 B.汽油 C.四氯化碳 D.苯 17.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瓶盛放NaOH溶液,不可用玻璃塞 ?B.镁条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SiO2与纯碱高温可生成CO2,不能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强 D.液氨在空气中大量泄漏,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不会爆炸 18.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苦卤中加石灰乳过滤得沉淀,然后加盐酸,经浓缩、结晶、脱水、电解可以得到金属镁 ?B.从海水中可得到NaCl,电解熔融NaCl或其水溶液都可制得Cl2 ?C.利用蒸馏原理从海水中提取淡水是海水淡化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D.将苦卤浓缩、氧化,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可提取溴 第Ⅱ卷(46分) 说明:将19—24题的答案写到答题纸上对应的题号和位置,否则不得分。 本文导航 1、首页2、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36分) 19.(8分)下图中A~J均代表无机物或其水溶液,其中B、D、G是单质,B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A是红棕色的固体,G是气体,E有两性。 ?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是 ; ?(2)I与氨水反应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3)A和B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该反应的工业用途 。(只写一个) 20.(7分)某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用来验证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A中制取 CO2的离子方程式: 。 ? (2)装置B中最适宜的试剂是 溶液(符合:既除去杂质气体又生成CO2)。 (3)必须用装置C除去气体中水蒸气的理由是:水蒸气与黑色固体高温下反应生成的 会干扰试验(填分子式)。 ?(4)若根据F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也能确认CO具有还原性,应在上图中装置 与 之间连下图所示的 装置(填序号)。 21.(9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B中加入的干燥剂是 (填序号)①浓硫酸 ②无水氯化钙 ③碱石灰; ?(3)能证明氨与氧化铜反应的现象①C中 、②D中有无色液体生成; ?检验NH4+的方法(步骤、现象、结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NaOH溶液并加热,用 试纸在管口处检验,试纸变蓝色,证明样品中含有NH4+; ?(4)计算生成2.8g氮气,转移电子数为 。 22.(12分)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来进行试验: ?(1)实验前,关闭活塞b,试管d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口,塞紧试管c和d的胶塞,微微加热c,其目的是 。 ? (2)若要证明H2SO4酸性强于H2SO3、H2SO3酸性强于H2SiO3: ? 向a中加浓硫酸、c中加适量Na2SO3粉末,d中加入 溶液。 ?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若要证明c中生成的气体是SO2,d中加入品红溶液后,打开活塞b,反应开始,待d中溶液 后,再 试管d中的溶液(填实验的操作),颜色又恢复,证明气体是SO2。 ?(3)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三、计算题(10分) 23.(4分)向100mL 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后,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1的硫酸,所加入硫酸溶液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关系如下图所示: ? (1)当加入45mL硫酸溶液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 mol; ?(2)计算原氢氧化钠浴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不要求写计算过程) 24.(6分)32g铜与150 mL一定浓度的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的NO2和NO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请回答:(不要求写计算过程) ?(1)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NO为 mol。 ?(3)原硝酸溶液的浓度为 molL-1。 化学试题答题、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A B B D C A D B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D C D B C A D C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写错符号、不配平不得分;不写↑、↓不扣分。 19.(8分)每空2分 ?(1)2Al+2OH+6H2O=2[Al(OH)4]+3H2↑ ?(2)Al3++3NH3H2O=Al(OH)3↓+3NH4+↑ ?(3)2Al+Fe2O3 Al2O3+2Fe(不写高温扣1分) 焊接钢轨 23.(4分) ? (1)0.04(2分) (2)0.4molL-1? (2分)不写单位扣1分 24.(6分)每空2分 (1)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0.25 (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