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优学化学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考试模拟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 3 000 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① 温室效应 ② SO2 的排放 ③ 白色污染 ④ 臭氧空洞 ( )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5℃、101 kPa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285.8 kJ/mol、890.3 kJ/mol、2 800 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 12O2(g)===CO(g) H=-393.5 kJ/mol B.2H2(g)+O2(g)===2H2O(l) H=+571.6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 H=-890.3 kJ/mol D.12C6H12O6(s)+3O2(g)===3CO2(g)+3H2O(l) H=-1 400 kJ/mol 3.西气东输工程使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告别了管道煤气,用上了天然气。已知某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和CO,其体积比为1∶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们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O2(g)===2H2O(l) H=-571.6 kJ/mol 2CO(g)+O2(g)===2CO2(g) H=-566 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890.31 kJ/mol 当使用管道煤气的用户改用天然气后,在相同条件下燃烧等体积的可燃气体,理论上所获得的热量,后者大约是前者的多少倍() A.1.3 B.1.6 C.3.1 D.0.8 4.在298 K、1.20235 Pa条件下,将44gCO2通入750 mL2molL-1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x kJ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下,1molCO2通入1L2molL-1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 kJ的热量。则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HCO3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O2(g)+NaOH(aq)===NaHCO3(aq) H=-(2y-x)kJmol-1 B.CO2(g)+NaOH(aq)===NaHCO3(aq) H=-(2x-y)kJmol-1 C.CO2(g)+NaOH(aq)===NaHCO3(aq) H=-(4x-y)kJmol-1 D.2CO2(g)+2NaOH(l)===2NaHCO3(l) H=-(8x-2y)kJmol-1 5.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如图(Ⅰ)所示:H1=H2+H3根据上述原理和图(Ⅱ)所示,判断各对应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A―F H=-H6 B.A―D H=H1+H2+H3 C.H1+H2+H3+H4+H5+H6=0 D.H1+H6=H2+H3+H4+H5 6.化学反应可视为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拆开(或形成)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已知白磷(P4)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PP为198 kJ/mol,PO为360 kJ/mol,氧气分子内氧原子间的键能为498 kJ/mol,则P4(s)+3O2(g)===P4O6(s)的反应热H为() A.+1 638 kJ/mol B.-1 638 kJ/mol C.-126 kJ/mol D.+126 kJ/mol 7.已知反应:①101 kPa时,C(s)+12O2(g)===CO(g) H1=-110.5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H2=-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B.若碳的燃烧热用H3来表示,则H3H1 C.浓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8、已知一定温度和压强下,N2(g)和H2(g)反应生成2molNH3(g),放出92.4kJ热量。在同温同压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N2和3molH2,达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1kJ;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容器中通入0.5molN2和1.5molH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为Q2kJ。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Q2Q1=92.4kJ B.2Q2=Q1=92.4kJ C.2Q2 9. 一定温度下,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A(s)+2B(g) 2C(g) ,下列叙述中是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1)v正(A)=2v逆(C);(2)单位时间生成amol A,同时生成2amol B;(3)A、B、C的浓度不再变化;(4)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5)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6)A、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A. (1)(3)(4)B. (2)(3)(5) C. (3)(4)D.(3)(4)(5)(6) 10.反应L(s)+aG(g) bR(g)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 ( ) A.上述反应正方向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正方向是吸热反应 C.a D.a+1 11. 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说明的事实是( ) A. 合成氨在高压下进行是有利的 B. 温度过高对合成氨不利 C. 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加深 D. 及时分离从合成塔中出来的混合气,有利于合成氨 12. 0,在室温条件下B的体积分数(B%)与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叙述中一定正确的是( ) ① ②X点时的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③X点比Y点时的反应速率慢 ④若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只有②③ D.①②④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B.2N2O5(g)===4NO2(g)+O2(g) H=+74.9 kJ/mol能自发进行,原因是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转变的倾向 C.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l)===Mg(l)+Cl2(g)的0、0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4.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活塞的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现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下列两实验:(N2O4 2NO2 0) (a)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 (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码 在以上两情况下,甲和乙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a)甲乙,(b)甲乙 B.(a)甲乙,(b)甲=乙 C.(a)甲乙,(b)甲乙 D.(a)甲乙,(b)甲乙 15.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3A(g)+2B(g) 3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mol、4mol和6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左移的是( )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1.5mol D.均减少1.5mol 16、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 2A(g)+B(g) 4C(g)+D(s),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方案作为反应物,达平衡后,使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配比是( ) A. 4 mol C+1.5 mol D B.4 mol C+1 mol D+2mol A+1 mol B C. 4 mol A+2 mol B D. 4 mol C+0.8mol D 第II卷 非选择题(52分) 二、填空题 17. (6分)高炉冶炼铁的工艺流程如图: (1)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89.5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还原反应室中,1 mol合成气(CO、H2)与足量Fe2O3充分反应后,可生成______mol Fe。 (3)催化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为: CH4(g)+H2O(g) CO(g)+3H2(g); H1=+216 kJmol-1 CH4(g)+CO2(g) 2CO(g)+2H2(g) ;H2=? 已知CO(g)+H2O(g) CO2(g)+H2(g); H3=-44 kJmol-1,则H2=________。 18、(7分)在一个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强进行以下反应: ,已知加入1 molA和3 molB,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a mol。 (1)达到平衡时C在反应混合体中体积百分含量是 (用含a的关系式表示)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个容器中改为加入2 molA和6 molB,达到平衡后, C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百分含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如果加入n mol A、m mol B和p molC,若要求平衡后C在混合气体中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与(1)相同,则n、m与p的关系式为 。 19. (9分) 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和,发生如下反应: 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 ,C增加了 ,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化学平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为a=_______,b=______,c_______,d=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_。 (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若升高温度,达到平衡后平衡常数减小,则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0.(12分)反应aA(g)+bB(g) cC(g)(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1)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 (2)B的平衡转化率I(B)、Ⅱ(B)、Ⅲ(B)中最小的是_____ ,其值是__________; (3)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 ,采取的措施_______; (4)比较第Ⅱ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Ⅲ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 T3(填=),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0分) 21、(10分)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量筒量取30 mL 0.50 mol/L硫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硫酸温度; ②用另一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 NaOH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其温度; ③将NaOH溶液倒入小烧杯中,设法使之混合均匀,测出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数值为57.3 kJ/m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 (从下列选出)。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3)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 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3.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②近似认为0.50 mol/L NaOH溶液和0.50 mol/L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则中和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字母)____________。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四.计算题(共8分) 22. (8分) 在一定温度下, 将等物质的量的A、B两物质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经5min后达到平衡,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 c(A):c(B)=2:3, 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x值是多少? (2)此时A的浓度及反应开始前放入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 (3)若反应温度不变,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A)=2 mol/L,c(B)=a mol/L;达到平衡后,c(C)=1 mol/L,a是多少?(提示:利用平衡常数计算)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考试模拟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