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绩统计: 班级 | 人数 | 考试人数 | 及格人数 | 平均分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及格率 60分以上 | 良好率 70-85分 | 优秀率 85-110分 | 九(1) | 65 | 62 | 3 | 31.82 | 63 | 11 | 4.83% | | | 九(2) | 62 | 59 | 35 | 65.2 | 102 | 17 | 59.32% | 20.33% | 20.33 | 二、试卷分析:整份试卷既重视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状况,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面广,深浅适中,难度不大,本套试卷全面考查了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但学生初学化学课程,综合能力还比较差,对现阶段学生来说偏难,试卷考查点基本涵盖初中教材第1-3章学习的内容。 1、化学科试卷题型比例如下表: 题型 | 题号 | 分值 | 百分比 | 选择题 | 1—14 | 42 | 38.18% | 填空题 | 5—19 | 28 | 25.45% | 简答题 | 20—21 | 12 | 10.91% | 实验题 | 22—23 | 16 | 14.55% | 计算题 | 24—25 | 12 | 10.91% | 2、化学试卷在课程标准中各占的比例如下表:内容标准 | 题号 | 分值 | 百分比 | 科学探究 | 2、6、7、14、22、23 | 28 | 25.45%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5、8、16(第13小题)、18、21 | 22 | 20%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4、9、11、12、13、15、17、19、24 | 41 | 37.28% | 物质的化学变化 | 1、3、16(第4小题) | 16 | 14.55% | 化学与社会发展 | 10 | 3 | 2.72% |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如第3题主要考察物质的变化概念的理解不透;第16题的第4小题主要考察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第12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原子、纯净物的概念体会是否深刻。 2、物质的分类掌握不透 如第17题,学生对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辨别掌握不熟练。 3、化学用语的书写掌握不规范 如第15题,反映出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等这些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规范,而且缺乏一定的理解和训练,所以错误率较高。 4、语言表达能力差 如第20、21题,不少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叙述不到位,体现在有些知识虽然知道,但语言表达不全面,反映出学生思维不够全面、严谨,表达能力不够强。 5、解题规范性不够 如第24、25题的计算题,计算结果处理不规范的情况较多,失分率较高。 四、下阶段教学建议: 1、教师和学生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对学生的双基教学 一是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学习)。二是教学应多联系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去观察分析,让学生不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注重实验,重视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期中考试题是加强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描述、科学分析,还要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 4、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化学用语教学中,该记忆的要强化记忆,对不规范的书写要严格要求,坚决纠正,要坚持严肃、科学的态度。 5、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去。 6、加强学法指导,落实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能力要和指导学法想结合。教师要发现和总结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练后反思、建立“错题档案”或“备忘录”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自我探索知识、自我纠正错误、自己弥补知识漏洞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好的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