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 姓名: 学习时间: 【课前自主复习与思考】 1.完成《创新设计》P:72主干知识整合; 2.阅读并思考《创新设计》P:73突破核心要点; 3.归纳常用仪器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结合自主复习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2.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鉴别苯和甲苯 ②如果皮肤上不慎沾有苯酚,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③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2 ④用稀硝酸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⑤少量的钠、钾、白磷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⑥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3.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纲点拨】 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用途;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自主研究例题】 (1)有右下图所示A、B、C、D四种仪器: 请选择下列仪器名称的序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①烧杯②碱式滴定管③圆底烧瓶④锥形瓶⑤分液漏斗⑥酸式滴定管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同学在操作时的一个错误是______________,烧杯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______g. (3)指出下面3个实验中各存在的一个错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本题后同学们的思考和质疑: 【高考链接】 【例1】(2023广东理基,21)参照《创新设计》P:73 【例2】(2023重庆,7)参照《创新设计》P:73 【例 3】(2023.全国卷1,29) 请设计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实验。 (1)在下面方框中,A表示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组成的气体发生器,请在答题卡上的A后完成该反应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夹持装置,连接胶管及尾气处理不分不必画出,需要加热的仪器下方用△标出),按气流方向在每件仪器下方标出字母B、C其他可选用的仪器(数量不限)简易表示如下: (2)根据方框中的装置图,在答题卡上填写该表 仪器符号 仪器中所加物质 作用 A 石灰石、稀盐酸 石灰石与盐酸生成CO2 (3)有人对气体发生器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 ; (4)验证CO的方法是 。 【例4】(2023浙江高考)一水硫酸四氨合铜(Ⅱ)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重要的染料及农药中间体。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设计的合成路线为: 相关信息如下: ①[Cu(NH3)4]SO4H2O在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解离)过程: [Cu(NH3)4]SO4H2O=[Cu(NH3)4]2+ + SO42―+ H2O [Cu(NH3)4]2+ Cu2++4NH3 ② (NH4)2SO4在水中可溶,在乙醇中难溶。 ③[Cu(NH3)4]SO4H2O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如下: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3 (1)方案1的实验步骤为: a. 加热蒸发 b. 冷却结晶 c. 抽滤 d. 洗涤 e. 干燥 ①步骤1的抽滤装置如图3所示,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抽滤完毕或中途停止抽滤时,应先 ,然后 。 ②该方案存在明显缺陷,因为得到的产物晶体中往往含有 杂质,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 。 (2)方案2的实验步骤为: a. 向溶液C中加入适量 ,b. ,c. 洗涤,d. 干燥 ①请在上述内填写合适的试剂或操作名称。 ②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步骤c的洗涤液是 。 A. 乙醇 B. 蒸馏水 C. 乙醇和水的混合液 D. 饱和硫酸钠溶液 ③步骤d不宜采用加热干燥的方法,可能的原因是 。 【归纳与思考】 1.化学实验基础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仪器和试剂及其规格的选择,仪器的组装及绘制,实验基本操作,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实验过程细节的分析,实验原理的表述,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 2.化学实验基础通常在选择题中出先1-2题,填空题会有不同程度的考察,实验的思维过程一般为:原理反应物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问题讨论。如: ①实验目的是什么? ②所用反应物的名称、状态 ③有关装置: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或改进装置可使用、仪器规格。 ④有关操作:操作要点、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 ⑤实验现象:自下而上,自左至右全面观察。 ⑥实验结论:直接结论,导出结论。 【自主检测】《创新设计》P: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