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小编准备了高二年级寒假化学检测卷,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B(g)??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 s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 mol/(Ls),则10 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3.4 mol B.3.2 mol C.2.8 mol D.1.2 mol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前10 s内,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0.12 mol/(Ls)10 s2 L=2.4 mol,故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为1.2 mol,则10 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4 mol-1.2 mol=2.8 mol。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熵增大的反应一定可自发进行 B.熵减小的反应一定可自发进行 C.0的反应可能自发进行 D.0的反应不可能自发进行 解析: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判断,要从焓变和熵变两个角度综合来认识,只从其中一方面来认识是不正确的;对于放热反应,可能自发进行,也可能不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也是如此。 答案:C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改变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当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当某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了反应限度 D.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解析:化学反应限度即化学平衡。改变外界条件可以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即改变反应的限度,A错,B正确;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如H2(g)+I2(g)??2HI(g),压强不随反应进行的程度而改变,C错;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 答案:B 4.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到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 molL-1、0.3 molL-1、0.08 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相等 D.c1的取值范围为0 molL-1 解析: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 答案:B 5.在下列反应中:A2(g)+B2(g)??2AB(g) 0当其达到平衡时,在下图所示的曲线中,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 D.①⑤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AB)降低,①曲线符合题意;加压,平衡不移动,故⑤曲线符合题意。 答案:D 6.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C.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随温度和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K越大,说明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故说明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仅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浓度及压强无关。 答案:A 7.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三种气体,保持一定温度,在t1~t4时刻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据此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测定时刻/st1t2t3t4 c(A)/(molL-1)2023 c(B)/(molL-1)53.533 c(C)/(molL-1)12.533 A.在t3时刻反应已经停止 B.A的转化率比B的转化率低 C.在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2A+B??2C D.在t2~t3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t3-t2)]molL-1s-1 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反应没有进行到底,所以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A+B??C,t3时刻达到了平衡而不是反应终止,所以A、C错误;达到平衡时,A转化了2/3而B转化了2/5,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答案:D 8.如图为一恒压容器。在恒定温度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后由A口快速充入容器,封闭A。反应N2+3H2??2NH3在t1时刻达到平衡;t2时刻再从A口快速充入一定量NH3,封闭A;t3时刻重新达到平衡至t4。在0t4时间内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 解析:利用等效平衡原理解答。因为是恒压容器,达到平衡以后,t2时刻再充入一定量NH3,t2时刻瞬间NH3的体积分数增大,但最终NH3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同,选C。 答案:C 二、填空题(本题共包括3大题,共26分) 9.(10分)现有反应aA(g)+bB(g)??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也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且a+b________p(填或=)。 (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反应速率________。 (3)若加入B(体积不变),则A的转化率________,B的转化率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cBcC将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 (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为无色物质,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解析: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变大,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变小,说明减小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b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若B为有色物质,体积不变时加入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更多的B而使混合物的颜色加深;如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可使容器体积增大,虽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加,但B的浓度比原平衡时小,因而混合物的颜色变浅。 答案:(1)放(2)增大 减小 (3)增大 减小 (4)减小 (5)不变 (6)变深 变浅 10.(8分)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工业上通常用金属钠和氯化钾在高温下反应制取。该反应为Na(l)+KCl(l)??NaCl(l)+K(g) 0。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K),各物质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见下表。 压强(kPa)13.2023.20231.3 K的沸点(℃)202320230 Na的沸点(℃)202320230 KCl的沸点(℃)1 437 NaCl的沸点(℃)1 465 (1)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________,而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________。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高到900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________。 解析:(1)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应高于钾的沸点,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钠的沸点。(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应使平衡尽可能正向移动,所以根据影响平衡的条件,应该降低压强或移去钾蒸气或适当升高温度。(3)当温度升高到900 ℃时,钠和钾都是气体,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K)/c(Na)。 答案:(1)770 ℃ 890 ℃ (2)降低压强或移去钾蒸气或适当提高温度 (3)K=c(K)/c(Na) 11.(8分)t ℃时,在两个相同的密闭刚性容器(恒容)中分别进行SO2和SO3相互转化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2SO3(g),实验Ⅰ和实验Ⅱ的情况分别如图Ⅰ和图Ⅱ所示: 分析数据发现:达到平衡时,平衡状态Ⅰ和平衡状态Ⅱ完全相同。 (1)若实验Ⅰ中SO2的起始浓度为1 molL-1,实验Ⅱ中SO3的起始浓度为________molL-1。 (2)若Ⅱ中O2的初始浓度为0.5 molL-1,则Ⅰ中O2的初始浓度为________molL-1。 (3)若起始浓度c(SO2)=m molL-1,c(O2)=n molL-1,c(SO3)=p molL-1,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要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与实验Ⅰ、Ⅱ完全相同,则m、n、p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为a%,则实验Ⅱ中SO3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3)由题意知两相同容器相同条件下,平衡Ⅰ和平衡Ⅱ互为等效平衡,即两容器中的初始投料是相当的,只是Ⅰ是从正反应开始,Ⅱ是从逆反应开始,由S守恒可知,Ⅰ中SO2的初始浓度和Ⅱ中SO3的初始浓度相等,即:m+p=1,且由O守恒知:n+p2=1。 (4)因Ⅰ和Ⅱ中最终平衡等效,故Ⅰ中平衡后剩余的SO2和Ⅱ中平衡后得到的SO2的物质的量相同,即1-a%=SO3的分解率。 答案:(1)1 (2)1 (3)m+p=1;n+p2=1 (4)1-a% 高二年级寒假化学检测卷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