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暑假的学习就结束了,又迎来一个学期。优学化学网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初三上册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冒白色浓烟,有白色固体出现。 B、(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 5、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现在是不是觉得新学期学习很简单啊,希望这篇初三上册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可以帮助到大家。努力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