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关于新苏教版初三年级化学知识点,是优学化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 考点1.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 2H2+ 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关于水的正确说法:(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每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5)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考点2.物质的简单分类 单质(一种元素):如:H2、O2、Fe、S等 纯净物(一种物质) 物质 化合物(多种元素):如:H2O、KMnO4、CO2等 混合物(多种物质) 考点3.分子 A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B.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⑶分子在不停运动。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4.原子 A.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金属单质,如:铁、铜、金等 D.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氖气等 考点5.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A.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B.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3)温度计(两种--水银温度计内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距离变大了! 考点6.生活用水的净化 生活用水的净化主要目的是除去自然水中的难溶物和有臭味的物质。 A净化方法 ⑴静置沉淀:利用难溶物的重力作用沉淀于水底,这样的净化程度较低。 ⑵吸附沉淀:加明矾等絮凝剂使悬浮物聚集沉降。 ⑶过滤:分离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 ⑷吸附(通常用活性炭):除去有臭味的物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B.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原水静置絮凝剂吸附沉淀过滤吸附(活性炭)消毒生活用水 考点7.过滤 ⒈过滤所需的仪器和用品:漏斗、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和滤纸。 ⒉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以免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里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考点8.硬水及其软化 ⒈硬水与软水 ⑴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河水多为硬水。 ⑵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雪水、雨水是软水。 ⒉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把肥皂水倒入水体中搅拌,易起浮渣的为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⒊使用硬水对生活生产的危害 ⑴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⑵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⒋硬水软化的方法:⑴煮沸;⑵蒸馏 考点9.制取蒸馏水过程与装置见课本P57, 实验讨论: ⒈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从下而上,是为了提高冷凝效果。 ⒉蒸馏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放在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定水蒸气的温度。 ⒊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起冷凝作用。 考点10.玻璃棒的使用 ⒈引流:用于过滤或倾倒液体,防止液体外溅。 ⒉搅拌:用于物质溶解或液体物质蒸发。 ⑴溶解时,搅拌的作用是加速物质的溶解; ⑵蒸发时,搅拌的作用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 考点11.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⒈爱护水资源的措施: 防止水体污染 ⑴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水中 ⒉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⑵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⑶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⑵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⑶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考点12氢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 ⒈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密度最小)。 ⒉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氧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 2H2 + O2 点燃 2H2O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所以使用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⑵还原性(氢气还原CuO) 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H2 + CuO Cu + H2O ⒊氢气的用途:充灌探空气球;作高能燃料;冶炼金属 第四单元 考点1.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符号为Ar,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注意: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时,它还能表示某单质。)例如: ①表示氢元素 H 2H:表示二个氢原子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注意:元素不讲个数,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①表示铁元素 Fe ②表示一个铁原子 3 Fe:表示3个铁原子 ③表示金属铁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①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表示两个镁离子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 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1)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2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⑴宏观上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⑵微观上 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或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如:Na、 Cl、 Mg、 O。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Na+、Cl-、Mg2+、O2-。 Mg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O2-表示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1 钾、钠、氢、银 +2 钙、镁、钡、锌 +3 铝 -1 氯、氟、溴、碘 -2 氧 +2、+3 铁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根的名称 铵根 氢氧根 硝酸根 硫酸根 碳酸根 磷酸根 离子符号 NH4+ OH- NO3- SO42- CO32- PO43- 化合价 +1 -1 -1 -2 -2 -3 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紧张的初中阶段。这篇是优学化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