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讲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是《氧气》。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第二章第二节,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1、 从能力培养来说:通过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2、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氧气化学性质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从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说,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合反应的概念。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三)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10 ] 至 [ 实验2-13]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先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34页内容---------氧气的物理性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研究的。 (4)鱼能在水中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等方法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学生归纳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1、 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3、实验探究,掌握化学性质 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表一、物质和氧气反应(课本35页) 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一的剩余部分,教师进行指导。 [实验2-11]: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 [ 教师解释滴加NaOH溶液的作用--为了防止空气的污染 ],学生观察,然后提示问题 活动与探索:1)、硫在空气中和氧气在燃烧现象有什么不同? 2)、硫燃烧产生有害气体,为了减少或避免空气污染,因如何改进实验?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实验的基本思路还没有初步建立,更达不到具体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应给予引导,让学生大胆的设想、猜想,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如果学生有合理的实验方法,我就对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尝到探索、实验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①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结论: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实验2-413]:铁在氧气中燃烧 活动与探索:1)、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如果给它提供足够的氧气,能燃烧吗?怎么样才能让它燃烧起来? 2)、在日常生活中,火柴和煤球是如何点燃的? 3)、下面的图示对你有没有帮助,猜想一下瓶中火柴棍和水有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①火星四射 ②放出热量 ③有黑色固体生成 结论: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总结:(1)、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放在纯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使学生懂得:反应条件(点燃)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为什么点燃后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空气 中氧气约占体积1/5),使学生懂得: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通过对实验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思维上有所创新、提高。 (3)最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4、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 (3)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上的构建。 5、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4、5题。 (2)探究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究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五、说板书设计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一(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用途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有三态变化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碳 + 氧气 二氧化硫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铁 + 氧气 二氧化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