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尝试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的物质,初步体验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新授课。新教材淡化了有关氢气的制取内容后,氧气的制取就更加重要了。它为第六单元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学习热情很高。氧气又是学生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是有能力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的。因此本节课很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 2.认识分解反应。 3.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知道工业上大量制取氧气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催化剂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药品及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的实验准备:二氧化锰、氯酸钾、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线香 2.学生分组实验:(共十组,每组包括)5%的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试管架、试管夹、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石棉网、火柴、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烧杯、坩埚钳、棉花、线香 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工业制氧归纳总结课外拓展 一、引入新课 (根据旧知识,引入新课题) 根据七年级学生已了解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制取氧气的知识,由金鱼藻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引入新课。 二、活动探究 实验室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 请猜测能否利用这些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双氧水(H2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