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2012-2013学年江苏姜堰、兴化学校联盟初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带解析)

[复制链接]

A.27.5°N、104°E
B.27.5°N、104°W
C.27.5°S、104°E
D.27.5°S、104°W

小题2:该处发生地震,主要是因为

A.地壳比较稳定
B.与外国接壤
C.植被遭到破坏
D.地壳运动剧烈

小题3:滇、黔两省主要位于哪一高原区上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小题4:滇、黔两省的行政中心分别是

A.成都、贵阳
B.昆明、贵阳
C.昆明、南宁
D.成都、南宁

小题5:傣族主要分布于滇省区。下列选项中,体现傣族人文特色的是

A.集体舞
B.泼水节
C.长鼓舞
D.摔跤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B.位于东半球、南半球
C.领土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属于热带
D.与日本、蒙古陆地接壤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我国四个省(区)略图,回答小题。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小题1:泰州地处长江北岸、江苏中部,她位于图中的    省(区)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2: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鲁现在是哪幅图所示省的简称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四省区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省(区)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4:图示四个省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分布均匀
B.南少北多
C.西多东少
D.东多西少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主要分布在

A.广东
B.宁夏
C.广西
D.江西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征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
C.汉族以中部和西部最为集中
D.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藏族主要分布在下列哪一省级行政区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丘陵和平原
B.丘陵和盆地
C.山地和高原
D.平原和高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我国四大高原中,具有“地面平坦、一望无垠”特点的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所给四幅图中,最能体现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我国四大盆地中,位于第一级阶梯上的是(    )

A.准噶尔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占全国面积的百分比,回答小题。

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百分比(%)
33
26
19
12
10

小题1: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是

A.高原
B.山脉
C.盆地
D.丘陵

小题2: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类型复杂多样
B.山地面积最大
C.各类地形交错分布
D.平原、丘陵多集中分布在热带地区

小题3: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大量砍伐林木,以满足市场需要
D.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水电站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关于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夏季南北温差都很大
B.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C.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D.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岛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房屋的建筑形式中,体现出当地多雨状况的是

A.甘肃的土墙平顶屋
B.新疆吐鲁番的晾房
C.浙江绍兴的砖墙斜顶房
D.豫西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天山——阴山
C.昆仑山——秦岭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

A.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B.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减
C.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D.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春节期间,小强想去滑雪和看冰雕。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他最应该去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四川省
D.黑龙江省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我国水旱灾害比较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低不平
B.海陆位置不同
C.夏季风强弱不同
D.冬季风强弱不同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关于下图中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A地的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
B.雨热同期是A、B两地共同的气候特征
C.由于受秦岭阻挡A地几乎不受寒潮影响
D.B地一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其汛期多出现在

A.3-5月份
B.7-9月份
C.11-12月份
D.1-2月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源于唐古拉山
B.曲折东流入渤海
C.含沙量大,中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
D.中游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主要是因为长江

A.长度最长
B.水量最大
C.水能最丰富
D.通航里程最长



※题型:综合读图题※知识点:综合读图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2006—2011年中国(除台湾省外)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图示柱状图和折线图中,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是       图。
(2)人口自然增长率=        率—死亡率。2011年,我国(除台湾省外)总人口达到
        亿人(保留2位小数),自然增长率为     ‰。
(3)2006—2011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呈      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呈
      趋势。
(4)我国在人口方面的基本国策是                

※题型:综合读图题※知识点:综合读图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中国略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我国东部濒临的海域中,a是      海,b是      海,c处是         海峡。
(2)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是         (山脉)
B是         (山脉)
D处是          高原
E处是        盆地,
F处是           平原。
(3)E、F两处中,年降水较多的是      地。
(4)
①、②两条大河中,冬季可能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题型:综合读图题※知识点:综合读图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我国东部季风区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     (夏、冬)季风带来的。
(2)四城市中,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是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年降水最少的是        。(填字母)
(3)通过对四城市降水的判读,可看出降水主要集中在      季,南方的降水量比北方      ,南方的雨季比北方       

※题型:综合读图题※知识点:综合读图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长江水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长江发源于        高原,最后流入     海。
(2)湖口为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它位于        省境内。
(3)
A处是         水电站,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游河段。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在我国滇、黔两省交界处(北纬27.5度,东经104.0度)发生5.7级地震。据此回答问题。
小题1:该处经纬度可表示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