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发热、发光、变色、发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2. 物理变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3. 化学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4. 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1)绿色吗粉末变成黑色,(2)管口出现小水滴,(3)石灰水变浑浊。 练习: 1. 实验室里集中物质在互相谈论着。你认为他们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烧杯:我被不爱惜我的同学摔碎了。 B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C霓虹灯:我通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给我们城市增添了色彩。 D酒精: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变少了。 讲解:A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被氧化了,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 C稀有气体发光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属于物理变化。 2.改错: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CuO+H2O+CO2 讲解:一个化学方程式要注意的内容。 空气 1) 空气中氧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a 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为1/5体积。 问题: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a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完全燃烧b装置漏气c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 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和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为0.03%。 4)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较多的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练习: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B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1/5 C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为食品保鲜的保护气。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水 1) 水的污染来自于:a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b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水c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2) 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a加强对水质的检测b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c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3) 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4) 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1:2,质量比为8:1,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通的是直流电。 思考:为什么用直流电不可以? 作业: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米饭变馊 B火药爆炸 C晾衣服晒干 D铁锅生绣 2.2023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宫城县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至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日本政府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送碘片(碘-127), 以降低放射碘对人体的伤害。已知放射碘(碘-131)的核电荷数为5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裂变是一种化学变化 B碘原子和放射性碘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碘127原子和碘13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碘131原子的中子数为131 提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