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 近 远 电子的能量 低 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电子层 原子核 电子层上的 电子数 核电荷数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核电荷数 | 元素名称 | 元素符号 | 各层电子数 | K | L | M | 1 | 氢 | H | 1 | | | 2 | 氦 | He | 2 | | | 3 | 锂 | Li | 2 | 1 | | 4 | 铍 | Be | 2 | 2 | | 5 | 硼 | B | 2 | 3 | | 6 | 碳 | C | | | | 7 | 氮 | N | | | | 8 | 氧 | O | | | | 9 | 氟 | F | 2 | 7 | | 10 | 氖 | Ne | | | | 11 | 钠 | Na | 2 | 8 | 1 | 12 | 镁 | Mg | | | | 13 | 铝 | Al | | | | 14 | 硅 | Si | | | | 15 | 磷 | P | | | | 16 | 硫 | S | 2 | 8 | 6 | 17 | 氯 | Cl | | | | 18 | 氩 | Ar | 2 | 8 | 8 |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 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 质量关系 原子核 (质子、中子) 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