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军机处由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由此可知,军机处是( ) A.清初皇帝独掌朝政的常设机构 B.专为皇帝草拟谕旨处理机要事务的机构 C.协办军务颁布诏书的专门机构 D.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 )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了雍正帝的统治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旗制度的影响 B.行省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这些诗句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其作者往往会蒙受牢狱之灾,甚至满门抄斩。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为清朝前期部分年代人口与耕地数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 ) 时间 17世纪70年代 18世纪50年代 18世纪70年代 全国人口数 约1亿人 约2亿人 约3亿人 全国耕地面积 6.08亿亩 7.03亿亩 7.161亿亩 A.人口数量缓慢增长 B.耕地面积大幅增长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表格内容说明了(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人均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 5493576 6.88亩 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8.26亩 雍正二年 6873914 8.13亩 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2.51亩 A.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B.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D.人口的增长提升了清朝的国力+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历史研究注重“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敦煌发现的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金刚经》是我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B 宋代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万贯,到仁宗嘉祐三年增加到2200万贯 宋朝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等,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导致明朝地方势力过大 D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1790年,洋船到港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 广州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B 明朝修筑故宫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该小说以悲剧而结束。这里的“悲剧”主要包括( ) ①家族悲剧 ②儿女悲剧 ③主人公的人生悲剧 ④民族悲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这一表演艺术在明朝万历末期就日趋成熟,其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材料描述的是( ) A.昆曲 B.古典小说 C.京剧 D.豫剧+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20年热播的大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以民国为背景,再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下列关于京剧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朝建立后形成 B.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先后进京 C.清朝前期京剧艺术发展到顶峰 D.清朝中期以后京剧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清朝时期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缔造了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也是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为日后中国备受欺凌埋下隐患。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材料三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材料四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五 顺治时期,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1757年,清廷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材料一是对清朝哪一机构的记述?其设立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这一政策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据材料四,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出于什么考虑,并指出你的依据。 4.据材料五,归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 5.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谈谈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今天的中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环节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材料一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材料二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环节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材料三 2011年2月上演的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是第一部将国粹艺术与西方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实践的作品,该剧以京剧为主体,融入交响乐、歌剧、音乐剧、舞等形式,艺术化地再现了600多年前这段辉煌的历史。在西洋乐曲的伴奏下,《郑和下西洋》的唱腔在创新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精髓,结合交响乐的厚重和抒情,大段的演唱极富感染力。 1.材料一是19世纪初的流行语,《红楼梦》家喻户晓的话题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小诗,你如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3.依据材料三说出京剧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4.随着各种传媒的发展,京剧这门“国粹”艺术让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感到十分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听不懂”“哼哼呀呀没活力”等。请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让这门“国粹”能发展下去,普及开来?+ 【答案解析】 (点击展开) - 【答案解析】 (点击折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 ,免费查看答案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