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郡县之与封建殊,犹裘与葛之不相沿矣”。材料意在( ) A.肯定郡县制的优越性 B.赞扬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 C.客观陈述专制主义的利弊 D.混淆封建与郡县的差别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东汉顺帝末年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童谣意思是说正直无私的人下场悲惨,邪曲之徒却享尽富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机构臃肿 B.豪强地主横行 C.天灾与农民起义并存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时代》周刊曾评选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湖南耒阳人蔡伦排名第四,是因为他( )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火药 C.改进印刷术 D.改进造纸术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全长27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隋朝开凿大运河最主要的目的是( )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B.便利南粮北运 C.巩固隋朝统治 D.便利隋炀帝的出游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右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国力强盛 C.兼容并包 D.重文轻武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宋代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鬼市”不仅在都城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明史?职官志》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下列说法符合材料主旨意思的是( ) A.朱元璋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 B.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C.朱元璋性情残暴,滥杀无辜 D.提高行政效率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样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这种潮流是指( ) A.新文化运动 B.民族解放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 ) 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 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 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是漫画家张乐平创作于1938年的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解读该漫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踊跃参军,壮大力量 B.团结协作,共同抗日 C.联合英美,坚持抗战 D.军队主战,民众旁观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难 有研究发现,至少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的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到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大幅增长。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事务。据此推知( ) A.希腊各城邦以农业为主 B.冶铁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地区 C.古希腊农产品种类丰富 D.农业推动希腊城邦政治的发展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世纪欧洲大学开设艺学(含文法、修辞、逻辑,以及算术、几何、天文、乐理)、医学、法学(含罗马法与教会法)、神学等课程,统一使用拉丁语教学。这说明中世纪大学( ) A.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C.摆脱了基督教会影响 D.侧重民主法治教育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达?芬奇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作品出现的原因是( ) A.美洲大陆的发现 B.人文主义的兴起 C.三角贸易的兴盛 D.南北战争的推动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由于这位科学家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材料中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梵高 D.贝多芬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面为《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470 460 440—450 420—430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32年,拿不到养老金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非法占据长达数月之久;来自匹兹堡的失业工人结成摩托车队,到华盛顿游行示威;在艾奥瓦州,愤怒的农民倾倒了大量牛奶,阻塞街道。该材料说明美国经济危机( ) A.造成金融危机的加剧 B.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导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D.致使农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面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可用于说明( ) A.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国进行军备竞赛 B.二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实力交替上升 C.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 D.冷战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害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这段话显示了苏联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下列 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五年)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田租十五税一。”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 材料二 减田租,复(恢复)十五税一。(汉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弟力田者(努力耕种田地的人),复其身(免除其徭役)。 ——摘自班固《汉书?惠帝纪》 材料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四清代开荒执照图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1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材料六 ——上述两则材料皆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垦荒政策的作用。 3.根招材料五和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革命实践铸就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自参加共产国际后,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抄照搬。在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在会议上遭遇批判,失去发号施令权。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自己的行动和主张。 ——摘编自《中国红军长征记》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等 材料三 伟大的长征孕育了长征精神,具体表现为: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波澜壮阔的抗战凝聚了抗战精种,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摘编自苏进《精神的力量》 1.材料一中“战略转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的态度,这一态度在哪次会议后得到了改变? 2.材料二中“十四年奋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材料一里的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国际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的万众一心全民抗战,分别对应着材料三所述的哪一具体精神?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东西方文化各放异彩 并相互交流 交相辉映。阅读材料 探究问题。 (探究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 材料一
 (探究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果 材料二 图四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画面上,众神或坐或立,谈笑宴饮,穿着打扮与常人无异。画中盛放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如画中右侧附图所示),都是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探究三)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三 意大利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始终是西方文化之源,她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在欧美诸国中也遥居领先地位。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乃至利玛窦首传西学,郎世宁饮誉艺坛(注:利玛窦、郎世宁都是明清时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在科学、绘画、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中西化的融合),中意文化交流史上始终不乏辉煌的篇章。 ——据朱龙华《从“丝绸之路”到马可波罗——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1.就史料的来源来看,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写出图片编号即可)在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图片,分别说明其对应的文化成果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群神宴》中神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塑造? 3.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当时的欧洲,符合真实的历史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认识。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