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阜阳市第十中学2021届九年级周测(三)历史试卷

[复制链接]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                       B.史观运用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                       D.社会性质不同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
A.把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作为主要斗争内容
B.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C.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D.与日本共同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学者张鸣认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他这样说的理由是(  )
A.太平天国政府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B.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催生了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迫使清政府对外开放
D.太平天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是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此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

时间
人丁(万口)
耕地面积(顷)
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
197.6
87401
——
1820年
742.9
89812
393545
1851年
782.3
89620
694984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
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法令,取消对广东、福建的“疍户”,浙江的“惰民”,河南的“丐户”的称号。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国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C.国民享有财产、结社等自由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能充分说明我国这个时候“站起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
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发动土地革命,以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B.对农民所受的各种痛苦的表示深切同情
C.已充分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大作用
D.决定开辟农村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据下边“借谷票”中的信息判断,群众借出谷物是为了支援(  ) 
A.北伐战争                        B.反“围剿”斗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英文译稿节选: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实施(  )
A.国民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
A.1926年前后     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     D.1949年前后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首先因为军亊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C.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D.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摘自《蒋介石日记》)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A.国民革命运动期间                     B.土地革命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期间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34年11月,天津《益世报》发表报道:“该区成立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该区”应该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                       B.日本占领区
C.陕甘宁边区                         D.解放区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是(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B.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
A.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D.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一民国老人口述:武昌起义后,某日余与数同学乘渡船往武昌,向守城士兵问询:“革命后,汝等可好?”该兵士对以:“吾人食皇帝俸禄,但知效劳皇上,不知其他。”可见当时(  )
A.资本主义缓慢发展                 B.清末新政实现预期目标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D.革命思想尚未深入民众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中国纪年的变革(  )
A.是当时政治体制演进的结果
B.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C.是帝王纪年发展的必然产物
D.表明民族主义的目标得以实现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据徐珂记载: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但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A.社会革命的进程充满曲折性、艰巨性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胡兰成《山河岁月》评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
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B.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代某政党曾发表宣言:“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本党为民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惜。”该宣言发表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B.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穆尔?格尔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B.红军长征
C.开辟敌后战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某影视作品中,毛泽东有这样一句台词:“山沟沟里的共和国很快就要成为马背上的共和国。”“马背上的共和国”喻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
C.八路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机关转战陕北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国民党五大与六大时党员地域分布比较”,表中四川数据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

省别
五大(1935年)
六大(1945年)
江苏
4.7%
0.9%
湖北
5.8%
5.6%
湖南
6.6%
8.2%
四川
6.1%
12.3%
河北
3.9%
0.8%

A.国民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国民党的统治范围扩大
C.中国经济重心的变化
D.中国抗战形势的影响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  )
A.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借鉴西方民主政治
C.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
A.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君主始终掌握最高立法权,皇帝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这在西方封建时代是不曾有过的。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法为代表,在起源时就被看作社会关系的调节者,是一种确立权利义务的准则和保障权利义务的手段。尤其在古罗马法中已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定和私法学说,而古雅典法律,则根据民主原则,规定凡是多数公民要求做的,政府必须去做,多数公民反对的,政府就不能去做。
——摘编自杨明霞《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法律价值观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
吾国(《临时约法》)所以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者,则以数千年来专制之政治阴驱潜率,蒂固根深,已种毒于人心而莫由拔,今一旦覆专制,立共和,毅然决然采用内阁制,盖所以防专制之复生,立法命意至为深远。法人初行民政,亦群相顺手曰:专制之恶魔去矣,世人可食自由之福也!无何拿破仑一世出,而共和颠覆;无何拿破仑三世出,而帝政再兴。则以当时总统之权过大,故由共和而变帝政,再由帝政而变王政,全国縻乱……。今吾国之政制师效法人,盖以吾国专制之流毒已数千年,实与法国国情大相吻合。
——摘编自《论内阁制二》,《民立报》(1913年1月10日)
注:《民立报》为当时国民党机关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华法系与古希腊、罗马法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舍总统制而行内阁制”的原因并简要评述近代前期中国的宪政实践。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辛亥革命已尘埃落定
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1.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2.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对五四运动,中国学术界有种种不同看法。我认为不能把五四运动和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分割开,要统一来看,因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是分不开的。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看成一场反传统的思想启蒙运动,而把五四运动看成是一场救亡的爱国运动,提出救亡压倒启蒙或者启蒙压倒救亡,我觉得这都是不对的,不应该把启蒙与救亡看成是相互矛盾的。
——摘编自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的关系”论证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民国时期部分省份中山公园数量统计表(1925—1949)

省份
数量
省份
数量
广东
57
云南
7
广西
27
山东
4
福建
28
河北
3
浙江
22
河南
2
湖北
14
山西
2
湖南
13
陕西
2
江西
13
辽宁
1

——据民国时期各市县方志,转引自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
上表能够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变迁的诸多历史信息。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提示:信息提炼+结合史实分析材料+结论)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