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2021届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复制链接]

年份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39
19.70
44.24
工业产值(亿卢布)
102.51
14.0
77.39

1920—192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赫鲁晓夫改革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1934年的头四个月里,“公共工程艺术计划”雇佣了三千多位艺术家,在全美各地为政府的各种建筑创作了一万五千多件艺术品。政府部门计算了艺术家们的报酬:总计118.4万美元,每件作品约合75.59美元。该计划的作用是(   )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
B.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
C.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D.有助于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
A.工业技术水平先进                   B.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工人建设热情高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罗斯福上台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不到两年,联邦最高法院却裁定该法案违宪。由此可见,对该法案的不同处理是基于美国( )
A.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B.政治体制得到完善
C.权力制衡逐步强化                   D.社会性质日渐转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罗斯福上台后,在国会的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法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1935、1936年,《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相继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罗斯福因此在1937年提出“填塞法院计划”(扩充大法官人数),但最终失败。此后,最高法院再也没反对过新政立法。这充分说明(  )
A.三权分立体制制约了美国新政
B.新政的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美国的司法体系较为保守
D.罗斯福新政中充满博弈和妥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局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历史漫画是一种特殊史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观察如图漫画《睁开眼睛》,迫使美国“睁开眼睛”的历史事件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使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
B.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C.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D.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下表,表格中二战的进程表明(   )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50年美国联合英、法、意、澳等国,建立了“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委员会”,共同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施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这表明(  )
A.美苏冷战加剧                       B.两极格局形成
C.西欧走向联合                       D.殖民体系崩溃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执政以来,多次向全球挥舞关税大棒。2019年5月美国宣布,将进口自中国20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提高到25%。特朗普的做法(   )
A.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宗旨
B.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阻碍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背离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埃及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印度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法里德?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里的“群雄竞起”(   )
A.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社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常常
件随着
危机。应对危机的方式也体现了各国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维埃政权1921年5月明确提出“新经济政策”,使粮食税总额比原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近一半,同年又提出在土地国有化前提下,巩国农民土地使用权,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山,并恢复商业交换以重新建立工农业间的经济联系。1922年10月,苏俄又通过《土地法典》,放宽了土地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
——摘编自余伟民、郑寅达《現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1929~193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一1700万人失业。罗斯福总统上任后,为了应对危机,兴建了大量公共设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工程不仅发展了水电、增加了就业,还减少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
 材料三
二战后,随着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造业的比重占全世界的44.7%;20世纪80年代,采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方式,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工业不断发展;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创造了美国经济扩张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主要举措,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就任总统时面临的经济状况及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到90年代末美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原因
4.以上材料中两国处理危机的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
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
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历史证明
:
面对人类共同危机
全世界必须形成合力
才能战胜危机。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绝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唯有我们三国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
——摘自《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的因素
2.材料二图一所示会议中胜利的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什么条约?两次会议后形成的新国际秩序有哪些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和联系现实,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出现?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在《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写道:“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
 材料二
随着战时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西欧。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美国等国以及欧盟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摘编自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3月1日拨款1500万美元,用以支持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努力,尤其重点援助医疗卫生系统较为薄弱的国家。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利用该笔资金开展疫情传播监测、病例调查,以及支持各国实验室运转等必要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将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向全球的儿童、孕妇和家庭普及正确的防护知识。
——摘自《经济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这“两种武器”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冷战这一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拯救”西欧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当前形势,围绕建立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简述美国以及欧盟的不同态度。
4.联合国积极协助各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体现了在承担哪一主要责任?中国世界携手抗击疫情,为全球抗疫树立了典范。根据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材料中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
A.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B.《凡尔赛和约》签订
C.慕尼黑会议召开                   D.德军突袭波兰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  )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
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写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140万法国人死亡;在法国人看来,再重复这样的人类灾难实在是不可忠议。……在大不列颠和美国,情形也差不多。人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流血与损失念念不忘,既悲伤又恼怒。”材料反映了(  )
A.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
B.一战给欧美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危机
C.一战使国家职能发生变化
D.战争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斯莫尔尼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俄国“二月革命”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苏联的解体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关系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苏联中等和高等学校共培养了147万专门人才,熟练工人增加近9倍,工程师增加近3倍,科学工作者由2.26万人增加到4.26万人。这一成就(   )
A.适应了苏联工业化需求
B.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使苏联科技领先于世界
D.实现了工业生产完全自主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150%。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这些现象说明(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极大地推动苏联经济发展
B.苏联善于利用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来发展自身经济
C.美国在苏联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帮扶作用
D.苏联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农、轻、重工业不平衡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B.高度评价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否定了苏联模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22年,列宁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提到当时苏联农民“正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和各种设施。”据统计,1923年的苏联农民平均每天有11.51小时用于生产劳动。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生产关系调整符合农民的愿望
B.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C.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D.人民在战争时甘于奉献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材料反映出(   )
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
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
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D.甘地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一战后,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是(   )
A.都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方式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C.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民主运动
D.人民群众起主导作用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实施(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读下表苏俄(联)工农业生产情况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